说来也巧,几天前笔者与两位同行几乎同时接到了自称“加拿大宏利金融集团”员工的电话,说推荐一份投资理财产品。难道是国外金融机构在中国搞违规销售?这倒是新闻!追问下去,原来是中宏保险的代理人为了推销保险,略施小计,搬出海外投资方的“洋”招牌。不知道内情的,不就被套上了? 其实,挂“洋”头推销术的盛行不是一天两天了。只要有崇洋心态流行,自有相应的推销术来迎合。百货商厦的品牌女装,明明是本土企业出品,却多半要起个洋气的名字,不带上“娜”啊“拉”啊的仿佛自己先露了怯;让男装和皮鞋身价倍增的法子就更巧妙了,直接到意大利注册一下,立马自封“国际品牌”。中国如今已成为“世界工厂”,全世界的人都在穿戴中国出产的服装鞋帽,使用中国制造的家用电器。中国货的价廉物美是公认的,我们为什么还要妄自菲薄,靠起个洋名来增加自信和底气呢? 凡是“洋”的就好吗?未必。最近首批经过改制的外资银行正式对本地居民提供人民币业务,网上叫好声一片,很多人说要将存款搬家。再看看人家银行定的条款,账户日均余额如果低于8万元,每月要收取至少100元的管理费。“1元钱在外资银行开个户”的宣传,作秀成分居多。 笔者的一位老师曾举过自己的例子,十多年前他从美国来到香港的大学执教,做的第一件事是在香港的中资银行开立了账户。当时看到听者疑惑的神情,营销学教授得意地抖开“包袱”:“因为中资银行有国家的信用作担保,我的存款很安全。” 过度崇洋可以休矣。挂“洋”头的推销术,早晚会销声匿迹的,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