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天,当张建民与朋友聊到这些困扰时,朋友建议,为何不到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去设厂,那里成本低,可以绕过纺织品设限这一关,而且还可以向福建省相关机构申请专项资金补贴。朋友的建议可谓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让张建民陷入思考,究竟是“出去”还是“不出去”?
对于他来说,这是个问题。
“走去哪”——如何选择投资区域
企业去境外设厂,可以规避贸易摩擦,分散经营风险,目前被中国纺织业界称为“曲线救国”的方式,是激起纺织企业境外投资热情的主要原因。这点,张建民了解。让他头疼的是,如果决定了“走出去”,“走去哪”才算科学、合理,才能促进企业成长?
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纺织企业在海外设厂较多,主要集中在拉美地区的墨西哥、哥伦比亚、加拿大;中东地区的约旦和以色列;东南亚地区的泰国、柬埔寨、孟加拉;非洲地区的南非、毛里求斯、摩洛哥等。
于是,为了确定投资区域,张建民搜集了部分国内同行进行境外投资的资料:
红豆在柬埔寨投资约3亿人民币建厂,生产的全部产品用于出口到国际市场,主要是为了避开欧美对于中国纺织品的限制;浙江华源集团在墨西哥设立单体投资项目,用加拿大和美国的原料到墨西哥生产再到美国销售,不但没有配额限制,还能享受美国棉花补贴;“穆隆古希”是由青岛纺织与赞比亚合资的纺织企业,3年时间,从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发展成了赞比亚最成功的纺织厂,累计缴税达200万美元,并利用非洲产品出口欧美无配额限制的规定,成功出口美国;宁波申洲织造投入3380万美元在柬埔寨建纺织工厂,目前还考虑到老挝、越南设厂,但是,申洲织造的研发环节仍然在宁波……
通过这些调查,张建民发现,南非是新兴的纺企投资热点区域,周边发展中国家,如泰国、柬埔寨等则成为纺企投资重点,约占总投资额的45%。
对于境外投资区域的比较与分析,有关行业人士认为,每个地区都有其利弊,比如墨西哥、加拿大不仅没有贸易壁垒,而且可以享受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相关政策,但对企业的实力和品牌有所要求;越南、柬埔寨等周边国家虽有工资成本优势,还有对外资企业的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可产业配套能力差;非洲地区服装市场需求非常大,资源辽阔,适合进行境外投资,但工人问题以及某些地区的安全动荡问题会成为一定的障碍。
“由此可见,纺织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系统考量,再选择合适的投资区域,不要单纯地被一些相关的优惠政策所吸引”,该人士如是说。
“怎么走”——如何实施品牌战略
日前,福建省发布的《福建省纺织企业“走出去”专项资金》规定,在张建民看来,也是促使企业积极“走出去”的直接动力。规定里有这样的内容:企业积极“走出去”到境外投资兴业,可获得最多不超过100万元的专项资金补助,或最高贷款额不超过5000万元的贷款贴息,包括海外纺织工业园的建设、纺织企业到境外投资兴业、企业在境外设立纺织服装类营销网络、境外研发等。
其实,是否能获得专项资金补助,张建民认为并不重要,关键是自己的企业应该以哪种形式“走出去”。
“中国纺织品不可能永远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业链是条‘微笑曲线’,翘起的是高附加值的研发和营销,中间下垂的是低附加值的生产加工。目前,我国大部分纺织品处于曲线的低谷,出口形势的严峻可以让我们进行战略调整,让研发和营销‘走出去’。”维科精华集团公司总经理史美信表示,“维科集团瞄准国际化的欧美及日本市场,按市盈率方法以零价格收购日本KSK公司和日本钟纺纤维,使维科集团产品直接进入日本市场;通过收购美国24-7公司,与美国五大家纺营销公司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为维科产品直接进入美国市场铺平了道路。”
与很多纺织企业单纯转移加工基地不同,维科集团是以研发和营销“走出去”来完成品牌提升。这种形式提醒了张建民,因为他的企业主要是研发功能性面料再出口欧美,产品的利润更多地是来自科技含量,而非制造环节。张建民告诉记者,“如果我们想提升品牌影响力,就应该加大研发力度,赋予产品更多的附加值。要是能与国际上领先的功能性面料企业多沟通,多合作,然后操作一些可行的投资项目‘走出去’,是比较适当的方式。”
“不再依赖政策及政府的作用,更多地依靠自身创新能力提高和品牌影响力‘走出去’”,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高勇认为,这是纺织企业进行境外投资的一种必然趋势。他表示,“如果纺织企业不在产业升级和实施品牌战略上下工夫,而把精力放在‘东躲西移’寻找生存空间,最后很可能是在不同的地点遭到同样的封杀。从长远看,中国纺织业的出路仍在于加快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转变,走高附加值和自主品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