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赛尔·邦辰为esprit拍摄的广告
hold不住的Esprit
Esprit(埃斯普利特)猜中了“快时尚”的开头,却没猜中自己的结局。
就在三四年前,“三道杠”标志的红色购物袋曾经满大街乱晃。这个创立于上世纪60年代纽约的休闲品牌曾经是很多“80后”的心水,当年白领圣诞赴港扫货单子上一定会有它。
在中国内地市场,埃斯普利特被视为“快时尚”鼻祖,它开启了快速设计生产、投入零售的创新模式,大幅缩短供应链。90年代国内服装品牌从设计到产品上柜要七八个月,够埃斯普利特翻新好几轮了。
埃斯普利特曾经活在别人的“羡慕嫉妒恨”中。然而,今年9月中旬,其母公司,在香港上市的思捷环球发布年报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其上一财年净利润同比下滑98%。
还是红色,如今路过埃斯普利特门店,巨大的红色Sales最吸引行人的目光,3-5折的折扣力度在过去准会引起疯抢。黄金时代的埃斯普利特几乎是每个稍上档次商场的标配,总是出现在最好的位置,但时至今日,街头广告上巴西超模吉赛尔·邦辰身着埃斯普利特秋冬装,显得秋意萧瑟。
不够快就要掉队
早在一纸财报引起关注前,年轻消费者已经给埃斯普利特下了“暮气沉沉”的判断。
“埃斯普利特更新一轮,Zara都翻了好几轮了,每周去Zara都会有惊喜,有时店面布置的小变化也能带来新鲜感,但埃斯普利特总是一成不变。”时尚写手顾晨曦做了10年时尚媒体,对品牌相当熟悉,不过她坦言,“很久没关注过埃斯普利特”。每次逛街时,她扫过一眼埃斯普利特冷清的门店,继续和朋友们一头扎进Zara和H&M。
“埃斯普利特设计上比其他快时尚品牌弱很多,风格亘古不变。”顾晨曦感叹。还有更刻薄的说法,埃斯普利特设计师一直生活在城乡接合部,要不就是还活在十年前。
埃斯普利特玩“自闭”时,它的竞争对手可都没有闲着。Zara的300名设计师穿梭在纽约、伦敦、巴黎、米兰、东京等地的时装发布会,往往时装周结束两个星期,D&G本季流行的印花长裙就出现在满大街的Zara店铺了,价格还不到50美元。虽然Zara每年为此支付的诉讼赔偿达几千万美元,但得到的显然更多。
H&M则忙着“傍大牌”,2004年H&M和“时尚大帝”卡尔·拉格菲尔德的合作款推出,当月营业额飙升24%;2006年推出了荷兰服装设计师维克多和罗尔夫设计的新款,在斯德哥尔摩以及欧洲大城市引起了疯狂抢购热潮;2007年借国际巨星麦当娜的东风把品牌推进中国。很多人印象里,H&M的名字总是和粉丝彻夜排队抢购设计款的场面联系在一起。以基本款见长的优衣库显得低调多了,但一款长筒袜有50种颜色可选择,也够震撼了。
埃斯普利特不够时尚,更重要的是,它也不够快,这应该是快时尚品牌的核心价值。从设计到成衣摆在柜台上出售,中国服装业一般要用6-9个月,国际品牌可压缩至120天,在快时尚家族里,GAP为90天,H&M为21天,Zara据说只要12天。据一位埃斯普利特工作人员介绍,埃斯普利特上柜周期大概在2个月左右。
快时尚洗牌
在时尚行业,没有最快,只有更快。
步子一慢就会被取代,就算是快时尚“鼻祖”埃斯普利特也hold不住。和埃斯普利特同期进入中国的艾格,VERAMODA、ONLY等“时尚老牌”也面临销售业绩下滑,撤出商场好位置的窘状,虽然还留在了销售热度排行榜上前几位,但众所周知,这些统计不包括直营店。
“服装行业是品牌淘汰得最快的行业,98%的服装品牌现在都消失了,现在留下来受到国际认可的也就十几个。”中国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员丁家永表示。“快时尚”不仅改变了零售业的生意模式,还彻底改变了时尚业产、供、销各个环节,为国内服装企业提供了标杆。
“12天可能是极端情况,一般来讲企划、产品设计修样、大货生产、上柜、批量,快时尚品牌控制在70天内应该没问题。”东华大学服装设计学院教授杨以雄谈到。Zara、H&M、GAP、优衣库等快时尚品牌采取的是SPA直销零售一体化模式,从商品策划、制造到零售都整合起来的垂直销售形式,直接掌控各个环节。
“及时获得一线零售信息才能快速反应,国内企业信息系统预测反馈往往跟不上。现在一般企业采取70%补货生产,30%预估生产,比如6个月分为6个波段,上一个波段信息反馈下一个,企业对生产进行微调,使产品更贴近市场,减少库存,店铺也可以少打折。”
快时尚品牌总部会和每个门店交换大量原始数据,数据细致到每款产品卖了几单、尺码、颜色、数量、卖出时间、支付方式、折扣信息、价格调整等。公司会根据各个门店的销售数据,立即把卖不动的时装式样生产线停下来,设计部门会分析畅销或滞销产品作为新产品的设计参考。
当然,既然时尚和廉价兼得,消费者也必须对快时尚做些妥协,比如咽下它的粗糙和劣质。人们习惯了Zara或H&M时不时爆出质量问题,默认了裤子穿几次线头开了,T恤材质薄得能见到内衣,牛仔裤洗两遍就褪色了,这是消费者和品牌之间心照不宣的妥协。(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