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甲巷得名取“科举”之意,科甲,也即科举的别称。据说明清时期,各县举子赴省城应试者,多住在此街巷的旅店中,因而得名:科甲巷。民国时期,科甲巷一直是成都最繁华的商业街道之一,那时的成都共有几十个行帮商会,每个帮会都在科甲巷设有“帮铺”。
“文革”期间,科甲巷没了喧嚣市声,生意人都作鸟兽散。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科甲巷才逐渐恢复了商业街的本来面目。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这条街巷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众多经营高档女装、高档女鞋的店铺,且店老板多为女性。其时的科甲巷依然还是一条狭小的街巷,宽不过5、6米,长不过200米,道路是石板铺就的,街巷两边的铺面逼仄而又简陋。可就是这样一条狭巷,却像一块磁石,吸引着众多喜欢穿着打扮的女性成为常客。一到周末假日,这里便是女人云集的地方,故有戏语:去春熙路瞅粉子,到科甲巷看操妹。
在青年路做服装生意的陈哥告诉我,科甲巷的女老板大多是从青年路个体服装街“分流”到此的。这些脑袋贼精的女老板发现,女人在购衣方面是最舍得“扔钱”的,再贵的衣服,只要女人喜欢,哪怕饿饭也要买下。于是,“开女人店,赚女人钱”,就成了科甲巷老板的经营方向。专卖高档服饰的科甲巷,也一度引领着女性服饰消费的新潮流。
20年前,在科甲巷转悠的女人特别多,她们三三两两,唧唧喳喳,这家店进,那家店出,各款动辄就是工薪族三两月工资的高档服装、鞋子,被她们反复掂量着、品鉴着。一些钱包欠丰满的女人,也以跃跃欲买的姿态,尽情试穿各种时尚服饰,过把瘾后一走了之,让猛献殷勤的老板空欢喜一场!以至到后来,科甲巷不少服装店铺都纷纷挂出告示:“高档服装,不买者恕不试穿。”
但依然不乏为了面子大把“扔钱”的女性。记得若干年前的一天,我看到一对夫妻到鞋店转,妻子看中一款标价350元、式样新颖的仿水晶凉鞋,乃让丈夫掏腰包。丈夫嘟囔道:“你前些天卖给收荒匠的鞋子就有6、7双,有的鞋才穿两三次就废了。现在又要买,这可是我一月的薪水啊!”妻子反唇相讥:“鞋子错过流行季节是要报废哦,你没看报上说,菲律宾总统马科斯的夫人鞋子有一千多双,我操得孬嘛,十几双总该有嘛!”
丈夫提醒说:“再买,这月的伙食费就全塞到鞋柜里了。”妻子不屑:“你成天就知道吃!”丈夫只好一脸苦瓜相,乖乖地掏腰包。
如今,随着成都商业市场的不断扩大,科甲巷已没了往昔的热闹、繁华,但它留给人们的岁月记忆,却是难以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