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专业市场大多是综合性专业市场,其中包含了纺织、服装、小商品、鞋帽、箱包、文化用品、工艺品、礼品,还有一些市场甚至包括了塑料制品、化妆品、五金制品、家居用品等,应该说,老牌专业市场初期是由自发式集贸型市场形成的。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商品交易方式的变化,一些商品的交易形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有的商品也产生了新的商业模式而逐步开始退出综合性专业市场,有的商品也已经不适合在城市中心开展批发业务。比如,家居商品,就由于红星美凯龙、家世界、百安居等新兴交易模式而集中分布到城市边缘;塑料制品、化妆品等,由于零售商业的激烈竞争和商品品牌化要求,逐步被零售商业所取代;箱包、鞋帽、文化用品等,由于以往比较分散,归类性不强,现在已经开始形成了独立的专业商城。
这些商品市场的不断演化,也标志着集散型专业市场开始寻找适合中心城市商品批发和零售结合型业态,因此,在这些区域内,纺织服装类专业市场由于具有品牌、时尚、创意、消费等诸多特点而逐步成为专业市场中的主流。老牌专业市场的转型也需要实施“四个一批”战略,即转移一批——塑料制品、五金制品、家电制品、食品配料城等等,重组一批——小商品城、工艺礼品城、文化用品城等等,提升一批——品牌男装城、品牌女装城、时尚内衣城、家用纺织品城、纺织布匹城等等,新建一批——国际博览展贸中心、服装网品城、展贸式写字楼、品牌展示中心等等。
整合资源实现逆反式转型
老牌专业市场一直是生产企业商品的展示和交易平台,如盛泽的东方丝绸市场等,受到生产企业直线供应链式管理的制约,生产企业在最上面,然后一层一层地往下,消费者在最下面。弊端是内部博弈、层层扒皮、分资源,消费者围绕企业转,流程以企业为中心,不能快速满足消费者需求。但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生产企业更希望将自己的商品直接面对消费者。这样,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开始发展电子商务和网购商城,网络经济的来临必然形成短流程终端,生产企业从“我要卖给市场”到“我要卖给消费者”,必然会使专业市场面临新的竞争格局。在这个过程中,以往专业市场中的开发商、服务商、代理商、经销商都处于不同的角色和地位,专业市场也同样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因此,老牌专业市场的转型需要从专业市场的信息化变成信息化的专业市场,并利用专业市场的地位和作用,协助生产企业供应链结构倒三角的转变。这时,老牌专业市场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综合服务的功能和作用。
未来,老牌专业市场的转型更多的将是定位在产业链的某一价值层面,进行水平横向发展,通过建立一个虚实结合的平台去组织外部资源,迅速获得规模效应和品牌力量,从而建立起后来者难以突破的壁垒,而非以实体投资的方式获得纵向一体化的资源。老牌专业市场的转型就是要选择新的切入点,
集成主题实现腾笼式转型
老牌专业市场转型最大的难题是搬迁改造,最大的课题是将分散的品类集成为专业主题。因为,老的商户不能够简单地搬走,新的市场转型和改造需要时间。因此,老牌专业市场转型的根本就是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给未来留有发展空间,在转型中集成,在集成中提升。
先建标杆后改城。通过科学的产业规划,制定老牌专业市场的总体产业转型思路和策略,再建设大型专业化、主题型专业市场综合体,构建区域内的标志、典范和旗帜;利用形成主题业态的示范效应开始实现分散业态的集中,并展开相关专业市场的合并。
先定位后推广。一个专业市场的定位通常有四个方面的趋向即:领导者、挑战者、追随者、补缺者。但对老牌专业市场而言,必然要站在领导者的位置,引领和主导专业市场商圈的整体转型和发展,否则,老牌专业市场也将不复存在。
近年来,我们看到了一些老牌专业市场的转型非常成功,如绍兴中国轻纺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这些老牌专业市场成功转型的一个特点就是老牌专业市场的品牌始终有一个承载的载体,即具有维护和支撑专业市场“老牌”不断转型和创新的主体。
先打基础后跨界。老牌专业市场的转型在很大程度上是进行跨界经营,这一方面是由区域和商圈的变化决定的,另外一方面是由老牌专业市场自身需要决定的。跨界发展对于老牌专业市场而言是一个重要的门槛,其从低到高、从易到难分别是:本地开发、跨区域开发、多区域开发、区域集约。
先找模式后体验。中国专业市场的发展属于成长中的烦恼。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老牌专业市场需要不断运用新技术、新网络来武装和提升传统市场。未来,老牌专业市场必然会被虚实结合型网品市场取代。这样,老牌专业市场的转型更需要考虑到物流成本、配送手段和体验功能。
老牌专业市场的转型成为中国专业市场发展的一个新里程,也是中国特色专业市场能否面对现实、展望未来的一个新转折。竞争在加剧,模式在创新,老牌专业市场的转型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