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金融危机中凸显优势
九龙投资实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杨岩锡从10月初开始,心情一直很好。在全球经济低迷、国内服装企业战战兢兢的大环境下,他的企业居然接业务忙不过来,“虽然今年国内服装业不景气,但是很多到常熟服装城拿货的经销商都抢不到货,甚至想留下来等,连住的地方都找不到。”杨岩锡说。
常熟服装城能抵挡住金融危机,缘于选择了一条大众化的路线。“服装城对国内外那些健康成长的中小品牌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常熟服装城时装中心总经理陆建良分析,虽然市场吸引了大量知名品牌前来,但主体仍然是中小企业正在成长中的品牌。这些中小企业没有充裕的资本进行品牌运作,却可以共享服装城通用的销售网络辐射全国,并通过销售网络的知名度吸引顾客、扩大销路、推广品牌。
此外,服装城有常熟当地4000多家服装服饰企业作后盾,能够做一级批发市场。 “本地的纺织服装企业进驻,直接面对销售终端,没有中间环节的利润瓜分,更具价格优势,同时市场和技术等信息能够及时地传达给后方。所以常熟服装市场竞争力极强。”
与此同时,经营者更加注重商品的外包装,频频举办品牌展示会,积极对外参展,大力宣传推介产品。从2000年起,每年举办一届“江苏(常熟)服装服饰博览会”,为中外服装服饰的展示和交流搭建平台。
回顾:租金从6角到400万
常熟服装城如同常熟经济的一把金钥匙,开启了巨大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之门,在积聚人气、吸引资金、促进流通、解决就业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是在上世纪80年代建场之初,居然遭遇无人问津的局面。
1988年,温州人杨岩锡第一次走进服装城,租不起门面,只能把摊位摆在玻璃钢简易棚下一个1米长的水泥板上。服装城每天凌晨4点就开门营业。19岁的他常常直接睡在水泥板摊位旁边,炎夏暑气灼人,隆冬寒风刺骨。“当时还叫做常熟招商城,总面积不到1600平方米,大家经营的无非是内衣、袜子、被面等批发业务。每天6角钱就能租到一个摊位;如果租3天以上,摊位费只要5角。”杨岩锡回忆起20年前刚创业时感触颇深,“即使5角钱的摊位费,也没多少人敢租,生怕做赔本买卖。”如今,服装城的门店成为抢手货,必须通过公开拍卖,最高一个门店40年优先承租权甚至拍卖到400多万。
常熟服装城的兴旺,最大的贡献就是助力本地民营经济的发展,牵引了整个常熟市服装产业的蒸蒸日上。有数据显示,常熟服装企业由80年代初的30多家、年产值3亿元,发展到目前的4700多家、年产值超过600亿元,千仞岗、洲艳、七彩马、紫荆花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应运而生。波司登集团、梦兰集团连续多年成为国内同行业领头羊,有力推动了全市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至今年5月,常熟已有民营企业12700家,个体工商户56960户,累计注册资本426亿元。此外,常熟还拥有6个“中国纺织产业特色镇”,名列全国县(市)之首。
展望:大棚市场变“中国米兰”
“以前一提起常熟服装城,大家第一个印象就是低档和便宜。服装城经历了从无品牌到借品牌、傍名牌,再到创立自主品牌的提升过程,一共用了十几年时间。”常熟服装城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汪群告诉记者,从1994年起,服装城率先经营杉杉、雅戈尔、开开和双猫四个品牌,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到了1997年,法国啄木鸟、皮尔卡丹等著名品牌纷纷入驻;2006年,50多个韩国女装品牌又进入时装中心,这是服装城首次单独组建国外品牌女装,标志着服装城在国际化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一大步。现在,商城内有5000多个著名品牌,总代理、总经销和专卖店有1000多家,“7000多元一件的法国托米牌羊绒衫也照卖不误了。”
不过,常熟人没有满足于“中国第一专业服装市场”的地位,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电子商务在国内飞速发展,而常熟服装城管委会早在4年前就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一律动,投入巨资成立了“盛世商朝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以求做到有形实体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无缝结合。
目前,一个集商家搜索、商情发布、网上交易、网上结算、仓储配送于一体的“商朝网”已经开始运行。与目前其他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不同,常熟服装城所打造的电子商务平台是以实体市场为原型的,商朝网上的每一个虚拟店铺在现实中也有真实合法的店铺与之对应,这种“虚实结合”的模式目前已成国内大型市场电子商务交易诚信问题的解决方案范例。
如今,常熟服装城还形成了巨大的旅游资源,依托全省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华东最大的鞋业市场、全国单体最大的服装专业市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淘宝”。据统计,去年来常熟旅游的游客数量超过100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