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俨然已成为中国服装品牌的战略构想和不解情结。作为中国服装品牌国际化的探索者,卡尔丹顿早在本土品牌国际化意识浅薄的上世纪90年代,就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优势资源,率先走上了本土企业品牌国际化发展之路,成为中国服装品牌冲击国际品牌的实力先锋。
然而,梦想和现实之间始终存在着差距。不久前,卡尔丹顿被部分媒体报道为所谓“空壳洋品牌”,一时间引来行业内外的高度关注。透过坊间的质疑、争议之声,卡尔丹顿此次所遭遇的“标签式”误读,事实上正折射出中国服装品牌的国际化生存困境。
“先行者”之惑
“我们从发展初期就立志走国际化道路,在中国、意大利以及一些马德里公约国家进行相关注册。在产品开发中,有来自意大利的设计团队,每年推出2~3个系列,每季超过400款设计;工艺团队则是由意大利、日本和中国工艺师组成;负责店铺空间设计的专家来自意大利,这样的合作已经接近10年。”卡尔丹顿公司副董事长严小华介绍说。
然而,今年央视“3·15”晚会,却将“卡尔丹顿”报道为“假洋品牌”,给这一知名品牌带来舆论危机。探究事件原因,主要在于其品牌商标所有者并非意大利人,产品也并未全部在意大利生产。尽管行业人士均知情,这种品牌国际化发展思路,有其产业背景及市场需求;生产外包,也早已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企业通行做法。但媒体所发出的标签式指认,已经给品牌形象造成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