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圣经》记载,亚当夏娃在被驱逐出伊甸园之后,作为临别礼物,耶和华送给了他们俩一人一件皮衣。离开了四季如春、气候怡人的伊甸园,一件保暖的外衣成为了俩人闯荡人类世界的必要道具。
而千百年来,男装的冬季保暖服也一直在发生着变化,从原始的兽皮到登月的最新科技面料,毛衣从工作服成为如今的男士必备,而男士裤袜也经历了曾退出男士衣柜到今年的大规模回潮。可以肯定的是,即便只是保暖这样延续了数千年的简单需求,也一样会成为困扰着不同时代男性的穿衣问题。
值得玩味的是,今年冬季,男装翻毛皮衣成为大热,而科考学家从西伯利亚挖掘出来的千年僵尸,他的身上正是裹着这样的一件翻毛羊皮。
兽皮大衣名称门道多 皮草是指利用动物的皮毛所制成的服装。常用来制作皮草的动物包括兔子、狐狸、貂类等稀有的动物,也是皮草的来源之一。但是如今在市场上有很多种叫法,比如:“毛皮”、“裘皮”、“皮草”等的,说法不一。到底是叫裘皮、毛皮,还是皮草呢?其实追根溯源,“裘皮”、“毛皮”、“皮草”是在不同时期人们的不同称谓,这其中也有很多典故在里面。
裘皮。中国传统的制裘工艺早在距今000多年前商朝末期就形成了,商朝丞相比干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发明熟皮制裘工艺,人们通过硝熟动物的毛皮来制作裘皮服装,并且“集腋成裘”制作成一件华丽的狐裘大衣,所以北方一直习惯称做“裘皮”,比干也被后人奉为“中国裘皮的鼻祖”。
毛皮。在旧上海的殖民地,很多的意大利商人在上海开设了毛皮店,用英文标注“FUR”,但是他们怕中国人看不懂,于是翻译过来就叫做“毛皮”,这种称法也一直沿用到现在。所以一直就有这样一个说法:北方以北京为中心裘皮,南方以上海为中心毛皮。
皮草,出自粤方言,目前已渐渐取代了“裘皮”一词,成为主流用词。粤方言为什么用“草”这个语素组词 呢?我们从成语“不毛之地”可以印证。粤方言词“皮草”中的“草”,就是“不毛之地”中的“毛”,“草”和“毛”是同义语素。“不毛之地”指的是连草都不长的地方,反过来,“皮草”指的就是“皮毛”。
也有人考证说,在旧上海时期,有一些俄罗斯的犹太人在这里开设一些毛皮店,那时多以野生动物为主,毛皮非常昂贵。一件黄狼皮短衣就要花费五根金条。但是上海的气温不是特别冷,冬季短夏季时间较长,所以聪明的犹太人冬季卖毛皮,到了夏天就进了一些草席去卖,随后就将店名改成了“皮草店”。在解放后,很多的皮草公司都搬到了香港,给犹太皮草商打工的学徒,为了生存、生活,于是就仿照原来的犹太老板,尽管不知道皮草到底是什么意思,但也都叫做“皮草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