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月份CPI达6.5%,创出3年来的新高。再次创出的CPI新高,猪肉价格被视为重要因素。从猪肉价格的此起彼伏、涨涨跌跌的乱象中,各级政府及经济主管部门往往极力关注产品消费价格的上涨,却极易忽略生产或流通环节价格暴跌时释放出的种种信号,从而失去调控的最佳时机。芒果、香蕉、白菜、棉花等“跌价无人问,涨价多头管”的现象近年来频频出现在我国的农产品和各类大宗商品之中。
8月4日,国家发改委召开会议研究关于新年度棉花收储的准备工作。会议明确了新年度棉花收储政策,即自9月1日起适时启动新棉收储,按照固定价格19800元/吨敞开收购。19800元/吨这一政府保护价的合理性,仍有待于市场的检测。笔者认为,所谓的最低保护价并不等同于最低价,而且宏观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应当具备一定的灵活性。政府保护价的价格设置,应当充分兼顾棉农、棉纺企业以及国际国内市场的多方利益。据相关人士测算,受目前的农资价格上涨、人工成本上升、比较收益等因素影响,19800元/吨的保护价让众多棉农很难有收益。
此外还有两大重要因素,也会打压棉农的种植意愿:一是近年来粮食收购价格的不断上涨,不断挤压棉农的种植意愿;二是棉花费工费时,各地劳动力紧缺,农民工的工资上涨幅度较大,所以棉花种植的收益与打工收入相比,仍然差距巨大。在这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棉价的暴涨暴跌更会加剧棉农的恐慌,纷纷弃种。所以,综合市场各方因素,笔者认为目前的19800元/吨只是政府“托底价”,并不是“合理的保护价格”。试想一下,如果去年的猪肉最低保护价定为11元/公斤,而这样的价格根本不可能对今年的猪肉市场有任何正面的导向。因为这样的价格只是托底价格,猪农无利可图,仍会弃养,从而造成下一年度的价格飙涨。棉花真正可行的政府保护价,笔者认为合理的区间应该定为24000元/吨~26000元/吨之间,视市场供求波动而波动。在这样的合理区间内平稳起伏,才会使农民有利可图,才能保护棉农的植棉意愿。
目前国内期棉的大幅暴跌,已经严重伤害了棉农及广大纺织企业的利益。由于前期高棉价带来的高成本库存积压以及银根紧缩的效益不断显现,大量棉纺企业出现大幅亏损,减产、停产甚至关门。棉纺企业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保护纺织业的发展,对稳定就业,尤其是稳定农村带动人口就业,作出了积极贡献。政府在当前棉价暴跌的背景下,应该及时予以关注,切勿错失有效调控的最佳时机。如果政策管理层能在价格暴跌之时,果断调控,对棉农、棉企予以前瞻性的提示,对棉花的现货及期货市场进行托市,稳定市场信心,当前的暴跌或许可以缓解,而今后的暴涨也或许可能避免。
业内人士认为,现在正是需要政府有效调控和干预棉花价格的关键时刻,千万不要让明年棉花市场重蹈今年猪肉价格暴涨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