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生产加工上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品牌意识上存在明显的弱势,这是广东服装业形成的有趣张力。然而,这种独特的产业形态,也令广东服装在新世纪之初陷入困局。继WTO十年系列报道之五中对广东服装行业十年成绩的浓缩呈现,我们再次关注广东服装产业的发展后劲,剖析其在转型升级中,路在何方,痛又在何处。
从改革开放之初直到现在,提到广东服装,人们总是会联想到新潮、流行等字眼。
可以说,广东服装在设计、生产、流通领域的优势从未输掉,但如此深厚的根基并没有铸就广东服装在新世纪应有的辉煌。反而长三角、福建服装人的意识却在近十几年走在了广东人的前边,将传统产业与资本运作相结合。波司登、雅戈尔、美特斯·邦威、七匹狼、安踏……这些品牌先是成为国人耳熟能详的“名牌”,然后是拥有自己的股票代码。
与此同时,广东服装却还仍旧围绕着外贸订单打转,还是在做大、做强服装批发集散的买卖。绝大多数是流水线上生产的成品,或者通过集装箱运往世界各地,或者直接通过广州流花、虎门等服装集散市场流向全国。
新世纪之初,广东服装的劣势与优势同样明显,成为中国服装版图上的一个典型案例。高端的设计,大众的流通;高调做品牌,低调做事;腾笼换鸟,转移阻力重重……广东服装集这一系列矛盾于一身。
设计高端流通大众
文化熏陶的作用不言而喻,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在祖国的东南角,无论是视野还是交通都使广东具备了打通时尚脉络的前提。
如果说最开始的喇叭裤、蛤蟆镜等等只是学到了皮毛,而现在已有广东设计师携自己的设计进军巴黎秀场,真正的时尚精髓正在广东服装界开花结果。历数国内服装设计含金量最高的两个奖项——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和中国时装设计金顶奖的获奖名单,广东服装设计力量不容小视。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时尚氛围,使得广东服装也分外注重设计。据广州服装行业协会监事会主席姚若宾介绍:“仅广州地区就有十几家服装设计院校,设计人才源源不断。这些院校还与香港、新加坡的同类院校进行了深度合作,以保证本土设计力量的质量和数量。还有关键一点就是,广东地区服装生产企业众多,也给新设计师提供了不错的施展舞台。”
于是,许多国内堪称优秀的设计师品牌在这片土地上“倔强地成长”起来,谜底、达衣岩、例外……这类品牌为国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穿衣审美,衣服完全没有必要规规矩矩,旁逸斜出也许才道出了消费者心中的秘密,这也注定“设计感”只能锁定住那部分思想复杂的小众,很难在市场化运作上走得多远。
一位在广州生活过四年的北方女孩谈起广东服装时,她印象最深的就是两极分化,一端是腔调十足的设计师品牌,而另一端就是马路边上三五元一件的T恤,而且这后一端还是主体。广东服装批发集散不仅规模大,而且品类全,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来自全国的服装商贩汇集于此,甚至有人夸张地说:有广东在,中国人就不愁没有衣服穿。
姚若宾强调:“广东在服装批发方面优势明显,服装式样转换得快,把握得住流行趋势,同时大量服装厂作为生产力量可以保证设计转化为产品,而且价格公道。”
虎门服装协会党支部书记谭志强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虎门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服装市场,得益于背后数千家的服装企业;同时这数千家企业的健康发展也要借助前面这个越发蓬勃的市场。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支撑的。”
这就是广东的时尚怪圈,可谓能屈能伸。神奇的是,即便是那些在白马市场叫卖的衣服也很有可能是出自知名设计师之手,据了解,在广东重设计的大环境下,很多服装企业即便没有自己的品牌,但也会不惜重金请来意大利、香港等地的设计师和板师。中西灵感、创意对碰于此,与国外或是港澳地区设计师合作,在广东服装人看来是最自然不过的一件事情了。
品牌修行放慢步调
一位设计师提到广东服装时,这样形容道:这些年广东服装的发展是重利益,遗失了文化。确实,历年广东服装的产量、产值都位于全国各省市前列,甚至是拔得头筹。但看看每年中国名牌的榜单,隶属于广东的品牌却不是很多,除深圳女装近年来表现抢眼外,广东其他地区能够让全国消费者叫得上名字的品牌也是寥寥。
而同属于中国服装重镇的长三角和福建地区却在这点上比广东先行一步,服装产业中的资本运作如火如荼,变加法为乘法,运用资本繁殖产值,在品牌培育方面屡试不爽。
加之,中国加入WTO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让广东服装的拳头——外贸加工也失去了原有的优势。人民币升值、人工成本上涨……外贸加工利润随之被摊薄,大量订单流向劳动力更为低廉的东南亚等地,或是就如有些老板所提:“成本一直在涨,现在是有订单我们也不敢接。”
这些都给广东服装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于是产业升级、走品牌化发展之路成为了没有选择的选择。
按理说,在起跑线上已经被落下一大截,奋起直追才是,而一向以开放著称的广东人在外贸转内销、加工转品牌的过程中却出乎意料的谨慎。
很多企业并没有直接转型,粤港澳服装服饰商会会长汤敏仪告诉记者:“一些有转型意识的企业,采取的是先帮内地品牌做贴牌的方式来探路国内市场。还有一些外贸企业先将自己的产品拿到批发集散市场销售,以此来调研国内消费者对于服装风格和品质的要求。他们做习惯了外贸,不了解品牌的运作,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姚若宾在采访中谈道:“广东服装企业的品牌意识在变强,但并不是跟风,很多都是认准自己原来的长处,扬长避短,借助自己的优势发力,如原来做衬衫的公司会创建衬衫品牌,同理做裤子的也如此,专攻一项,并且做精,为将来提升品牌积累力量。”
既然起步晚,就要做到更完善、更精致,这是谭志强的观点。对于拥有数家服装工厂的虎门镇来说,转型升级无疑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谭志强指出,转移要先从政府做起,要有一个好的规划。虎门现在采取的是城市和产业的双重升级,“没有城市环境的配套,产业升级无从谈起。”谭志强介绍,拥有优良的文化软环境是国际上时尚之都的共同特点,虎门就从升级城市道路建设,兴建文化花园等方面努力,提升城市软环境,为广大服装企业打造有利产业发展的公共平台。
同时,谭志强还提道:“广东的生意人更注重实际,很少急功近利,照搬其他地区的产业资本运作模式可能并不适合广东。对于广东服装来说,品牌化的过程可能是一个慢慢改变的过程。在虎门就有几家企业,之前由于对于企业、对于品牌的高昂包装而垮掉。一个企业、一个品牌想要瞬间拔高,不现实。我们这边的企业更多是稳扎稳打,这样不但受外部市场变化影响小,而且一旦市场好转,优势便凸显。”
发展服装品牌本该是高调之事,但在广东服装人也做得如此低调,“快中取慢”。
腾笼换鸟空心风险
品牌化只是广东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部分,与之相比,整个产业的升级更复杂和艰难。2008年,广东省委提出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腾笼换鸟”等概念,对广东省制造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依赖廉价劳动力而长期发展的服装产业自然是题中应有之意,这样的升级也是广东服装企业所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 而广东服装产业的实际情况也给产业转移带来了一系列的难题。
劳动力转移主要针对一些成熟的大品牌,可以将创意中心留守总部,而将生产环节转移至内陆地区。而品牌正是广东所缺少的,在广东整个服装产业中,中小型服装企业(50亿元营业额以下企业)是绝对主力。就像谭志强所提到的,很多地方的现实是工厂与市场互相支撑,工厂还无法实现转移。同时,谭志强还说道:“发展服装借力资本,无外乎借助风险投资和银行贷款两种办法,而虎门的服装企业大多数是中小型,既无法吸引风投,很多也没有不动产用来抵押给银行。”可见,中小企业占主体给广东服装的整体转型升级带来了多重束缚。
同时,生产成本的一再上涨,又会将中小型的服装加工企业逼向死角。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有专家曾就此指出广东服装产业将面临产业“空心化”的危机。
至少,就目前来说“腾笼换鸟”对于广东服装产业是难上加难。在采访中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会长刘岳屏说道:“广东完整的产业链会成为抵抗产业空心化的‘杀手锏’,不少服装企业宁愿忍受人力成本的上涨,也不愿意转移到其他地区,因为转移出去之后将会遇到产业链不完整所带来的附加成本可能远远高于现在看得见的成本。”
刘岳屏所提到的完整产业链则是前边提到的广东在设计、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环节上的完备和优势,而同时坐拥26个各具特色服装产业集群,从男装到女装,从童装到晚礼服,从内衣到毛衣……这一优势是其他服装强省难以匹敌的。只要利用得好,这些都可以是广东服装产业升级的加分项,也会使行业的这一次转身来得更为从容。
要解决广东服装“腾笼换鸟”与产业“空心化”之间的矛盾,确实需要花费一番心思,怎样利用好让人垂涎的产业优势?又怎样规避广东省特有的产业劣势?广东服装注定要走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广东服装这个不算年轻的产业能够通时达变,绽放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