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在国际国内多种不利因素的作用下,中国经济面临重大考验,尤其是中国的纺织行业受冲击最大,曾经有预测认为中国纺织企业将有1/3倒闭,约有400多万纺织工人将下岗。这种情况出现了吗?如果现在没有出现,未来会出现吗?
制造大国的本质便是劳动力密集,中国制造业以其庞大的规模工厂抢占了世界大部分的制造品加工。而人民币升值的直接影响就是中国的劳动力和加工成本上升。一旦没有了上述优势,那么国外品牌在中国的加工厂商便会转移到越南等低于中国劳动成本的地方。
当然你可以说这样更好,这样一来中国制造业便会改“制造”为“创造”。其实那不过是个别专家人士的美好愿景而已,没有好的经济和技术基础,何来创造?得来的只不过是更加虚无缥缈的产业。
劳动成本上升造成了“用工荒”和“员工失业”。要么是因为企业薪酬低廉,劳动者不愿到企业工作;要么是因为厂家利益受损,承担不了高成本的劳动支出,不得不裁员。一直以来这个问题都困扰着中国制造业。
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当前的国情下依然有存在的理由,中国的GDP增长正是得益于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同时劳动密集型企业也提供了主要的就业渠道。而我国的高科技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还十分有限,它是朝阳产业,是代表尖端,但是目前还不能完全倚赖这个尖端来支撑起中国经济的发展。再说,我们的农民工兄弟能都进入高科技行业就业,都能适应高科技行业的工作吗?
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是国家的导向,这些企业是国家推进社会改革的一种成功的产物。有人一提到“老板”,就联想到旧社会的地主老财、资本家,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其实,有很多中小企业主付出的劳动比员工更多,工作时间更长,他们每天承受比常人更多的压力,尽心竭力地考虑如何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他们也只是凭借自己的劳动、智慧、节俭和拼搏,过着普通人甚至不如普通人的生活。
在目前的社会结构下,要完成一种生产劳动,劳动组织者和劳动者不可或缺,他们之间应当是彼此依存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
从国外经验看,过多立法干预劳动力市场的国家,尽管立法者的初衷都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福利,但最后都事与愿违,出现了长期持续失业和劳动者福利下降的情况,国民经济长期不景气。
供求关系决定劳动力价格,如果一个社会大量劳动力都是在较低工资条件下工作,说明社会经济是相当不发达的,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要靠提高经济效率。一个落后的经济,就业机会较少,劳动供给大量过剩,工资水平就会非常低,无论政府做什么,工资水平都高不了。
劳动立法要有好的效果,需要对政府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有明确的认识。政府应该管的是保证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避免劳动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大、劳动场所不安全、劳动环境有害等。其次,政府要帮助维护劳资双方合同的严肃性。政府不该过多干预合同里应该包含什么内容,例如在不损害劳动者健康的前提下,劳资双方可以根据供求关系、工作内容以及实际需要来决定劳动时间的长短。
中国制定新劳动法的时间,恰好碰上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比较弱的时候。中国制造业的每年薪资平均提高10%~15%,这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尚待时间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