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经济逐步进入复苏轨道,寻求新的、更具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成为全球性紧迫任务。同时,世界经济结构也在随之发生深刻变化,进而形成后危机时代的新经济发展格局。
后危机时代的大国竞争,不仅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竞争,更是不同国家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竞争。我国化纤工业所面临的国际市场供需关系、贸易环境、资源条件等都在发生新的变化,这势必将对中国化纤工业的发展模式提出挑战。
国际市场需求结构变化仍不明朗
进入21世纪,伴随着全球化和科技革命进程地推进,世界经济实现了持续较快发展,稳步扩大的国际市场需求和不断优化的资源全球化配置条件,为我国化纤工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近十年来,全球纤维消费增长明显提速,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经济实体也因此实现了纤维及其制品出口的持续高速增长,从而带动了本国纤维消费的显著增长。
2008年9月以来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严重损伤了全球金融体系,并导致全球经济出现了相当长时期的大幅下滑,高负债消费模式失去扩张基础。由于全球经济结构重新调整平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全球经济和消费需求的增长很难快速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导致国际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以及数量的增长仍不明朗。因此,在后危机时代,扩大内需将是发展中经济实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出路,也是中国化纤工业发展的主要出路。
高科技高性能纤维材料加速发展
进入新世纪后,世界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发展迅速,纳米科学和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带动化纤工业发展的高新技术不再是单一学科技术,而是多种学科技术的交叉和融合,这对产业发展已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各种高性能纤维性能的不断提高、产品规格系列化、新品种以及新用途加速拓展,以耐强腐蚀、耐高温、阻燃和高强高模四大类品种为典型代表的高性能纤维在全球范围内已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其生产国已由原来仅限于少数发达国家扩展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尽管世界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但由于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在现代国防、尖端科技和节能环保等领域和诸多产业产品更新和产业升级中的重要地位,其市场前景仍十分广阔。
功能性纤维作为高科技纤维的重要品种,对缓解和解决资源短缺、环保、节能、保健和开发纺织品新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特殊环境工作服用纤维、光电功能纤维、生物医药功能纤维、自清洁和易洗纺织品用纤维、环保用纤维等功能纤维的开发已引起全球高度关注。
纤维智能化则是在功能化基础上进一步使之具有对温度、机械、热量、化学、辐射、电磁等环境条件和外部刺激作出反应的功能。1990年以来,智能型纤维作为一种新型纤维材料,在各个领域普遍受到重视。尽管该技术在发达国家亦尚处研发阶段,但已应用到服装、建筑和军事等领域中。
纤维及材料应用范围不断拓宽
科学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突破正改变着化学纤维的性能及形态,使化纤行业跳出传统的纺织、服装领域;耐高温、耐腐蚀、高强度等高性能合成材料迅速发展,正在生命科学、航空航天、电子、医疗卫生等更广泛的产业领域中得到应用。
功能性纤维与产业用纺织品是世界纺织业的重要领域,这两大领域的发展将直接影响世界市场的纤维需求量。
近20年,来功能性纤维的产量不断上升,消费量也随之快速增长。1985年~2005年,世界功能性纤维的消费量增长率达127.75%。1998年欧洲高技术纺织品生产用纤维占纤维总用量的38%;日本高技术纺织品用纤维占纤维总用量的45%;发达国家生产的纤维中40%用于生产高技术纺织品的功能性纤维,到2003年,这个数字增长到50%。上世纪90年代末,功能性纤维在发展中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发展中国家功能性纤维制造量达纤维品总量的10%并在继续增长,到2005年增加到了20%。
减少对石化资源过度依赖
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全球金融风暴之后,处于后危机时代的世界各国,都在急于寻找重新拉动世界经济繁荣,但又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新的发展方式。生物产业以其独特的优势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并被多个国家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当今全球纤维使用量中天然纤维占40%,化学纤维占60%。天然纤维虽可再生,但受土地面积和种植地域限制,其增长量面临着严重的制约;化学纤维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合成纤维以不可再生的石化资源为原料,而石油化工和煤化工仅有一小部分原料可用于生产合成纤维。随着资源的日渐枯竭和价格上扬,其大规模扩张终将不可持续。突破再生资源为原料的生物质纤维工程化技术瓶颈,以生物技术优化、提升和部分取代传统化学工艺将是生物质纤维材料进一步扩张的关键,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国家战略。
化纤工业的高速发展、生产原料的制约成为发展生物质纤维及生化原料的原动力,开发替代石油资源的新型生物质纤维材料及生化原料,并开发新型产业化技术及工程已成为当务之急。
世界化纤产业格局深入调整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化纤产业的调整和重组仍在继续深入。
美国、日本、欧洲已经退出常规化纤品种生产,转向发展高科技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强化高新技术纤维的研发与生产应用;同时通过兼并重组、深化产业分工,形成拥有核心技术的专业化集团,已成为全球高新技术纤维及生物质工程技术的领先者和垄断者。韩国、中国台湾地区正在退出常规化纤生产,转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而将部分产能向中国大陆或东南亚国家转移。印度、巴西、土耳其等国家,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和欧美对其宽松的贸易环境及其他因素,发挥后发优势,在常规产品市场方面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有力竞争者。中国大陆还在陆续承接化纤产业的转移,成为推动世界工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中国已经开始将部分常规产能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转移。
资源性原料影响仍将长期存在
在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经济回升速度不一,世界经济当前整体复苏仍面临许多不确定性,但发展向好的长期趋势不会改变。从总体情况看,经济复苏对原油等资源的需求会有明显上升趋势。据国际相关机构统计,2010年原油需求大约增加了40万~60万桶,达到8400万桶/日。
我国是石油进口大国,自2009年起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已高达52%,首次突破了50%的国际警戒线,资源短缺矛盾日显突出;化纤原料整体进口依存度达43%,主要品种如MEG高达77%,资源依赖型产业特征十分明显。过高的进口依存度对化纤产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石油价格大幅波动给行业运行带来较大的风险;而石油价格的长期上升趋势,将造成化纤等下游产品成本上升,制约产业持续发展。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须加强防范
近年来,国际贸易摩擦呈较快增长态势,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迫于国内经济不景气的压力,明显加大了贸易保护力度。如欧、美、日等国家频繁地对我国化纤和纺织品服装实施反倾销、特保等措施,印度、土耳其、韩国等国家也已加入其中,同时技术壁垒、知识产权、碳排放等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形式也正在加剧。
中国化纤纺织产业是遭受国际贸易摩擦的重灾区。“十一五”末,化纤及其下游制品遭受反倾销措施中的案件多达几十起,其中2008年新立案7起,2009年新立案7起,期中或日落复审5起。案件共涉及欧盟、美国、阿根廷、韩国、印度、印尼、土耳其、巴基斯坦、巴西、南非等国家和地区。
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影响了我国化纤及其制品出口,2009年化纤出口量、出口额分别下降13.53%、23.55%,化纤长丝纺织品、短纤纺织品出口额分别下降14.25%和10%。“十二五”期间,我国较有优势的常规化纤产品仍将继续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关注点,对此,我国行业企业还须进一步加强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