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六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国本土体育用品企业没有一家的营收增长能够突破30%。
8月,运动品牌李宁等六家体育用品企业公布了各自的最新“成绩”,安踏营业额增幅最高,同比增长28.9%;中国动向收入不增反减,同比减少45.1%,在收入增幅榜上垫底。
中国体育用品市场从2004年以来平均增长30%的高速增长期已进入尾声,一线城市甚至出现饱和的迹象,全行业的整合大幕正徐徐拉开。
幸福的理由只有一个,而不幸的原因有时也是相同的。李宁和中国动向是两家发展历史上颇有渊源的公司,今日的中国动向董事长陈义红曾经是李宁公司的CEO,今年上半年,李宁公司和中国动向同时遭受存货的折磨,由于存货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李宁公司收入同比减少4.8%,中国动向收入则大幅跳水45.1%。
不只是李宁和中国动向面临存货问题。今年上半年,特步的存货金额为8.87亿元,去年同期为4.63万元,增幅约为92%,其中成品一项,存货金额达到4.74亿元,与去年上半年的0.84亿元相比,前者是后者的5.64倍。
据了解,自2008年以来,包括棉价、劳动力成本等持续大幅上涨,本土体育用品企业纷纷提高出厂价格应对成本压力,在涨价的累积效应作用下,本土运动品牌与耐克、阿迪达斯等跨国运动品牌在价格上越来越接近,而就在此时,耐克、阿迪达斯在本土运动品牌占据优势的二、三线城市投放价格相对较低的产品或者子品牌产品,使本土运动用品的性价比优势进一步丧失,一些消费者转而投向跨国运动品牌的怀抱,这是本土品牌存货问题产生的大背景。
一位运动用品企业的高管说,中国市场分化极其严重,东部沿海是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西部一些地区可能只比非洲好一点,往内地走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跨国品牌在“搞定”大城市后,对中小城市的胃口也越来越大,阿迪达斯已宣布未来3年要在中国新开2500家门店,多数将布设在中国的三、四线城市,本土品牌无处可躲,当与耐克、阿迪达斯短兵相接时,行业整合将不可避免。
与企业间的整合相比,企业内部的整合可能来得更加迅速。对于这种整合的必要性,一位服装行业的大腕说道:“在一些核心商业圈的一条马路上,同一品牌的销售门店最多可能有7~8家,实际上留下1家就够了。”
市场分析人士马岗统计,从2006年到2009年,李宁的门店数从4297家增加到7249家,净增加2952家,安踏的门店数亦净增加2483家,门店数的大量增加支撑了本土体育用品企业业绩高速成长。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业内人士指出,几乎所有国内运动品牌都选择连锁加盟的方式来增加新门店,与自营门店相比,连锁加盟不需要品牌企业自己投入资金、人员,成本较低,而且品牌企业还可以当甩手掌柜。在运动品牌企业创立初期,连锁加盟可以帮助企业迅速做大,但到一定阶段后,由于加盟商和品牌企业往往不是一条心,就会出现加盟商开黑店、卖假货、存货等现象,开店给品牌企业带来的边际效益逐渐递减,企业的增长空间将越来越窄。
对于这种增长模式,服装行业人士评价道:“最大副作用就是每年开订货会时,品牌企业常被经销商绑架,经销商讨价还价,渠道在经销商手里,主动权因此也在他们手里。在这个问题上,李宁公司很可惜, 2004年在香港上市后,如果当时一开始就大量开设直营店,今天的业绩表现将会有很大不同。”
截至今年6月30日,李宁公司已经对经销商开设的256家门店进行整合,到今年年底,整合的经销商门店总数将达到400家;而中国动向也宣布,将在大城市的黄金地带开设自有零售门店,提升销售表现。(中国服装加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