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镜岭镇实施家庭工业“领雁工程”,通过培育发展带头人,引导产业升级。半年来,全镇新增布机500余台,年生产能力达5000万米,成为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领头雁”破壳而出
吴新生是镜岭镇产业配套的“领头雁”,他的厂,隐蔽在村落当中。走进里面,两排厂房宽敞明亮,厂房一角,放着四五台针织横机和十几台缝纫机,工人们正在忙碌着。
在另一间厂房,地上凿了一排排洞,吴新生告诉我们,这是为即将引进的新设备上浆机准备的。吴新生新买的上浆设备,总投资150万元,投产后,可以为800台织机配套上浆。现在,他已派了6名员工到嵊州学技术,预计10月份可以投产。
“现在,镜岭镇还没有一台上浆机,上浆要到邻县嵊州去,不但费工费力,大量的利润都被人家赚走了。”吴新生告诉我们,如果在本地上浆,仅运费一项,每米布就可以节约成本0.12元。
“像吴新生这样填补空白的‘领头雁’,是我们镇里最鼓励的。通过他们的带动,我们镇的家庭工业正逐步转型升级。”镇委书记吴玲萍告诉记者,因为“旅游特色镇”的定位,近年来该镇大力发展门槛低、污染少、见效快的家庭工业,目前形成了以织布加工业为主的家庭工业户600余家,年加工坯布能力5000万米以上。但因设备落后、信息闭塞等原因,这两年家庭工业户的效益在下滑,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发展积极性,“领雁工程”就是要引导原有传统家庭工业向现代家庭工业转变。
为支持这些“领头雁”展翅高飞,镇里对他们实行“工商从简、税赋从低、电力从优、环境从宽”的政策。在镇里政策、资金、信息、培训等方面帮扶下,一只只“雏雁”已开始起飞。西坑村的陈新波作为产业集聚的“领头雁”,利用闲置厂房建成了家庭工业集聚点;黄岙村何国成作为产业升级的“领头雁”,引进喷汽式织机和圆机;下潘村杨贤明作为经纪人队伍的“领头雁”,已在中国轻纺城开设“窗口”……
直通中国轻纺城
“今年加工全棉坯布行情不如往年,但有充足的订单可以做,收入还是增加了不少。”昨天,镜岭镇溪西村家庭工业户何林祝告诉前来“家访”的镇委书记吴玲萍,在“领头雁”的带动下,上半年收入增加近3成。
何林祝口中的“领头雁”,是下潘村的杨贤明。在镜岭镇杨贤明的门市部,记者在堆满房间的各种白布坯中找到了他。杨贤明告诉记者,这些布都是周围的加工户送过来的,他马上要送到轻纺城去。
杨贤明搞纺织经纪多年,过去多是从外地领来加工业务,再分配给各家各户。今年初,在镇里支持下,他在轻纺城开设了一个13平方米的门市部。门市部门面虽小功效大,半年多工夫,这个“窗口”已成下潘村及周边村纺织加工户掌握市场信息的重要渠道。杨贤明告诉记者,现在他联系的纺织户有六七十户,一年加工布700万米。像溪西村的何林祝等,都是他的联系户。
除了在轻纺城开设门市部,镜岭镇还和中国轻纺城结对,实行产业对接。不少轻纺城布老板和镇上的纺织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富莱雅纺织品公司是轻纺城内产品结构较为完整的坯布贸易公司,从高档的功能性坯布到常规坯布,一应俱全。该公司与镜岭明盛纺织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负责人俞兴祥说:“镜岭镇坯布家庭作坊的品种虽然单一,但生产成本较低。当地一些经纪人拥有许多业务资源,能随时提供各种货源,且交货快速。纺城坯布贸易商与当地经纪人合作,可降低生产成本,方式也非常灵活。”俞兴祥表示,他愿意提供给对方坯布加工信息,并对当地加工户进行技能培训,帮助引进新设备、新技术,发展多元化产品。
每米多卖一毛钱
“镜岭镇一年产布5000万米,如果每米布能多收一毛钱,老百姓一年可以增收500万元。”这是镇委书记吴玲萍经常念叨的一笔账。
通过产业升级,镜岭镇家庭工业户初尝甜头。这一点,黄岙村的何小平体会最深。今年,何小平通过与轻纺城产业对接,直接为轻纺城一老板加工薄棉坯布,利润较过去加工全棉坯布增加了每米5毛钱,收入增加5倍。
何小平告诉记者,原来在针织厂工作时,每月工资只800元,现在他招聘了5名帮工,给每个工人的工资就有3000多元。看到效益好,何小平准备更新设备,扩大生产,但工人却难招。“今年镜岭的纺织业发展特别快,招工难已开始体现。”
从窗口最能看出变化。杨贤明说,过去,他只敢接908这种布的加工业务,因为其他布镇上没有人能加工,但加工这种布利润也最低,许多业务只好放弃。今年,镇里增加了不少圆机和喷水织机,又组织纺织户到绍兴培训,生产能力大大提高。现在,一般品种的布他都敢接,加工利润高的比过去增加了好几倍。
由于对前景看好,一些其他行业的生意人也开始转入纺织行业。黄婆滩村的何旭成原是开超市的,今年他投资180万元准备引进10多台圆机,记者采访时,他正在平整土地。“老何有实力,也敢干,迟早会是只领头雁。”吴玲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