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商贸城一楼,醒目的大屏幕上正滚动发布着一组组红色数据。这就是商户们熟知的“义乌指数”。
在一家经营圣诞节庆用品的小店铺,老板杨文娟在“中国小商品城网”上打开了“义乌指数走势图”,选中某项产品,便能看到该产品近期的走势。“你看,今年圣诞产品生意还是很不错的,从三四月份到七月份,都算旺季。”杨文娟告诉记者,她每天都会关注指数走势,“就跟盯着股市大盘似的。”
不仅仅是义乌市场的商户,越来越多来自欧美、中东、南美的国际采购商们,也在热切地关注着“义乌指数”。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义乌指数”打个喷嚏,大洋彼岸的采购商就可能坐立不安。
义乌指数果真那么神奇?
经营户蒋小龙做的是电信器材生意,前一阵看指数分析说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上涨会引起价格变动,他打算和意大利客户谈价时把走势因素考虑进去。一开始他还担心货不好卖,但对方从网上看到了“义乌指数”行情走势,对涨价表示理解。“指数就在那儿,谈价格的时候大家心里都有底,压价是绝对不可能了。”
“它所反映的不仅是一家专业市场的行情,更是我国小商品产业状况、市场需求乃至国际贸易变化的综合情况。”在“义乌指数”编制办公室,经理李洪强告诉记者,“义乌指数”经过5年的发展,现已收到良好成效,“可以说是有关各方了解市场走势的晴雨表,在小商品贸易中发挥了价格风向标的作用。”
以前义乌由于不掌握分销渠道,价格话语权长期掌握在国外采购商手中,以至我国小商品价格长期被压在一个很低的水平,导致我国小商品出口量巨大,利润却很低。李洪强表示,“现在有了‘义乌指数’,国内生产商可以灵活组织生产适销品种,采购商可以有效把握进货时机,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同行竞相压价的情况,企业和商户利益得到了保障。”
据了解,除了每周发布一次的小商品周价格指数外,“义乌指数”还包括每月发布一次的小商品市场景气指数和月价格指数。这些指数,是通过分布在各个市场的200多名信息采集员,从5200多家指数信息定点商户采集到涉及15大类、6000多种代表商品的原始数据后,再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的。一个指数的出炉,大概需要采集100万个数据。
转载自《人民日报》9月14日一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一线见闻”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