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士成
孙晋良
本期特别采访嘉宾:中国工程院院士 蒋士成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晋良
毫不夸张地说,纺织产业流淌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血液”,而复合材料、技术纺织品是纺织业融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根本所在。正是基于这一认识,“2011中国纺织学术年会”专门设置了“复合材料及技术纺织品”论坛。来自日本、英国等国外高等院校,以及来自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苏州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国内主要纺织院校的专家、学者,将就防弹纺织材料、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纤维聚合物应用于人造肌肉等问题作精彩报告,为业界研发复合材料和产业用纺织品提供借鉴。
当前,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已经成为体现纺织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发展现代纺织工业新的增长极。根据联合国预测,2050年全球纺织纤维加工量将达到2.53亿吨,其中产业用纺织品17050万吨,占67.4%。2010年,中国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加工量达821.7万吨,同比增长13.6%。到2015年,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加工量占纺织加工总量的比重将提高到25%。
产业用纺织品的原料90%来自化纤,因此,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与化纤工业息息相关。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10年来,我国化纤技术进步非常快,常规产品的技术装备已经达到世界先进甚至领先水平,但高性能纤维、高附加值产品比较缺乏,与之配套的技术装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行业协会及各方力量的推动下,最近5年,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的发展有了重大突破,初上水平、初具规模,初步能够满足国防、军工的相应要求。但高水平、高性能纤维与国外还存在很大差距,还需要大量进口。这是“十二五”期间国家仍然需要重点支持的对象。此外,常规产品还需要提高质量、增加功能、提升附加值,最终提升产品档次。
虽然国内高性能纤维近几年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一个尴尬的现象是:除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少量品种,多数高性能纤维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出现了有产能无产量,有产量无质量的状况。业内人士甚至感叹,高性能纤维卖不出去。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晋良指出,这并不是简单的营销方式问题,而是纤维及复合材料自身指标没有过关。他认为,只要产品质量、性能达到相应要求,高性能纤维材料就不会存在卖不出去的问题。
孙晋良特别强调,复合材料及产业用纺织品需要多种原料、多种技术的复合,其应用领域、使用环境千差万别,因此需要与更广泛的机构紧密合作,可以采取共同举办活动等方式。同时还要针对各类需求开发新纤维品种和新的加工工艺、设备,开发一系列检测技术和仪器,建立一系列新标准。
产业用纺织品不仅是中国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的重中之重,也是世界各国化纤产业发展的重点。如在亚洲国家中,韩国鼓励纺织产业链内部与其他相关产业间的“双赢式”合作,推动化纤业与“6T”技术——信息技术(IT)、生物技术(BT)、纳米技术(NT)、环保技术(ET)、空间技术(ST)、文化技术(CT)——产业的有机结合,扩大化纤产品适用范围,创造新的市场需求点。
发展可持续、可再生、可降解的生物质纤维材料,既是化学纤维摆脱“石油基因”,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也是纺织产品扩大应用、开辟新兴市场的有效手段。蒋士成告诉记者,煤化工虽然可以在短期内替代部分石油,但行业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物质道路。人类用了大约50年时间建立了庞大的石油技术经济体系,相信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一定能够建立起生物质技术经济体系。最近中国工程院开展了关于生物质纤维产业化与工程化的战略研究,并将根据研究结果给国家相关部委提出战略性建议。
两位院士还强调,在现有科研体制下,需要有一批人专门从事基础研究,研究行业发展的战略性方向。这些人需要具备超脱精神,研究产业链的前端,而纺织学术年会就融入了这样的理念,并通过论文评选、行业领军人物选拔等具体措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