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批评?
行文至此,时装评论给人的感觉就是对品牌刻薄攻击,然后谁又曾想到,时装评论也是可以得普利策奖的。五年前,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奖,出人意料地把评论大奖颁给了《华盛顿邮宝》时年41岁的时装评论家Robin Givhan,这在该奖94年的历史上,从未发生过。而当年和Robin Givhan一同竞争的也非等闲之辈,分别是《纽约时报》建筑与城市规划评论的喉舌Nicolai Ouroussoff,以及当年在知识分子必读的《村声》周报,把艺术评论板块搞得有声有色的Jerry Saltz。谁也没想到“时装”能最终战胜“建筑”与“艺术”,普利策奖的评语很到位:“Robin Givhan那聪明且观察入微的文章将时装评论转化为了文化批评。”罗兰巴特四十多年前所预言“时装写作又岂非文学?”到今天才有了证明。Robin Givhan全部的心得可归结为“时装表达自我”。“穿着t恤去旅游”可以写几百个字,“西装笔挺者带领迷失的群众走出政变”又可以写几百个字......以时装为切入点,给读者们讲点衣服以外的重要事,而不仅仅是炫耀与张扬,于时装中,体察出了时代的精神。《金融时报》的时装评论Vanessa Friedman在告诫那些想要进入时装评论圈的年轻人时,也有过相同的论述,她认为,“你对时装以外的事知道的越多,越能成为一个好的时装写手......对于文化、艺术、政治和经济领域内正在发生的事了解越多,你就越能理解在服装上发生着什么样的事。”
同样在评论圈颇受人尊敬的《国际先驱论坛报》的Suzy Menkes则更认同“新闻就是新闻,这不以关注的对象为时装而有任何区别对待”。她说,“作者应该带着质疑的脑袋、背景研究、开放的观点,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兴趣,来呈现主题。适用于好新闻的标准:城市、正直,拥有道德标准。”所以,20年前,即便她不是很理解Miuccia Prada所设计的时装,但当她看到年轻女编辑们纷纷为之疯狂时,仍成功地预测了Prada是属于未来的。因此,一如新闻人所共同持有的理想“内心像诗人,写作像史家,作风像战士”,时装写作未必就仅仅是粉饰,或是刻薄攻击。因此,她在评价Louis Vuitton与艺术家Richard Prince的合作时,在周遭一片叫好声中,冷静地指出,“我认为记者需要明白,这是当下司空见惯的商业契约,换汤不换药罢了,和明星穿着设计师时装的性质是一样的。”
尽管不乏写作出精彩时装评论的大家,然后在设计师Hussein Chalayan看来,仍然太少了,“批评,这在时装界十分鲜见,因为有的设计师身后有大品牌、大市场营销策略支持,大家都害怕公开去说些什么。”哪怕是在所谓“个人记者”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一张飞往纽约的邀请函,时装秀第一排的待遇。以及和电影明星们同桌吃饭的机会,都会加速博主们对品牌投降的速度。可以负责的说,优质的时装评论在我们这个时代正在走下坡路。
如何清醒地评价时装界抛出来的一季又一季的新装,如何把握住其中的时代精神,又该如何拨开迷雾揭示其究竟是烟雾弹还是推动时装发展的新创意,是所有时装评论家应该肩负起的使命。而品牌也需要为其负责,究竟是用一堆银子或是特殊的招待来收买喉舌,还是在一篇客观公正的评论中,生发出改变自我的思考?这将是所有人一同努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