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从东莞市工商局获悉,8月份以来,东莞与鞋业有关的企业注销数字达到了65家。而就在不久前,还有媒体报道“东莞30%以上鞋企处倒闭边缘”的消息。
接受采访的众多鞋业人士认为,工商局注销的企业仅仅是少部分,此数据还不能够真实反映鞋厂倒闭的情况。
了解,位于东莞厚街拥有500多人的万里鞋厂,就在支撑不住长期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倒闭。而位于东莞市厚街的和成鞋厂以及位于虎门的双桅鞋厂亦在近期关门。
万里等鞋厂的倒下或许只能看成是行业不景气的缩影。东莞皮革行业协会的有关人士分析,目前东莞制鞋业分为两大阵营,一是为世界知名品牌生产鞋子的大中型鞋厂日子还是过得不错,当前的市场不景气并没有给其带来太大的压力。另外一部分就是类似万里鞋厂这样的小企业,设备跟不上,订单数量也不多,在成本高涨的当下,很难维持生计。
让业界不解的是,就在2011年初,欧盟刚刚取消了向中国的皮鞋产品征收反倾销税,但中国的鞋企并不轻松。
“自2006年10月7日欧盟对中国和越南的出口皮鞋征收两年反倾销税到期后,欧盟继续裁决‘延长征收中国皮鞋的反倾销税15个月’”。12日,在出席“广东省纪念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大会暨开放、发展、创新高层研讨会”时,欧盟对华鞋产品反倾销应对联盟秘书长郭炜文表示,“中国政府接受了业界强烈要求,在2010年初就欧盟的裁决正式向WTO组织提出协商解决,最终案件以欧盟在2011年初决定不再延续征税而告终。”
“但经营困难日益困扰鞋业经营者,在成本上升的同时,又感到政府对制鞋业不再重视,加上招工困难、对内迁有顾忌、不知订单和成本能维持多久、原料等配套企业在没有大鞋厂在内陆形成集中生产基地时难以独自迁移,而鞋企业仅单独一家向内陆迁移又面临原料和加工配套不完善的局面,这些均使不少企业家萌生放弃经营的念头。”郭炜文表示,“维护鞋业来之不易的优势的时刻到了”。
“中国鞋业的竞争力正是源于众多配套的发展和稳定,这是欧美客户与中国企业稳定合作的原因,这种合作又强化了中国鞋业的竞争力。”郭炜文介绍,“因为产业基地建立需要十几年,但摧毁可能只要二三年,且很难重建,如台湾地区、韩国、泰国和菲律宾等曾拥有很强的鞋生产能力,但转离后即使当地政府和鞋从业者很希望重建此行业,也无力恢复。”
在郭炜文看来,广东是与国际品牌合作最密切的鞋企聚集地,是否继续大力支持鞋业在广东的发展将关系到中国鞋业优势的维持。
“维护成本优势和提升服务优势是与国际品牌保持合作的关键。”郭炜文建议,在与国际品牌合作多年的鞋企还可同步尝试与有流通渠道优势的国内品牌企业合作开发国内市场,与此同时,还可同步尝试建立自有品牌,建立流通渠道。
“2006年中国出口欧盟的鞋子平均单价为6.3美元,进口鞋产品平均单价为26美元,进口量还维持高增速。”郭炜文表示,这表明中国附加价值高的自主品牌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