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曾经被奉为教科书式的"轻资产"模式的一次"集体撞墙"。虽然3年前包括李宁在内的企业越来越多的意识到问题,并开始让自己变"重",但为时已晚。
安踏一直坚持"重模式"有着自己的考虑。比如大规模集团化采购能够帮助企业化解原材料上涨的压力,而将工厂掌握在手中也能控制人力成本在短期内的大幅增加;另外就是可以灵活控制生产。2008年参与中国奥委会竞标时,组委会曾经希望参与竞标的品牌能赞助当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世界智力运动会。面对这一提议,只有安踏欣然应允。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轻资产"品牌并不掌握生产环节,即便有心,却也无力做出及时的市场反应,这就给了安踏机会。
"轻资产"模式在今天的运动市场已经不再是金科玉律。以安踏为代表,依靠代工起家的晋江品牌们通过对制造环节的掌控,实际创造了一种新的模式--不推崇"轻",反而适度保持自己的"重量",这将是未来安踏与国际品牌竞争胜负的关键所在。
而在营销推广上,安踏并不迷信明星效应,而是根据自己的大众市场定位,选择了一条以赛事赞助为主的推广模式。去年,安踏充分利用与中国奥委会的合作,在温哥华冬奥会上大出风头;而签下加内特则是为了提升作为CBA合作伙伴的专业性。在被问及加内特对于安踏销售的提升时,张涛虽然没有提供具体数字,但是坦言"确实很卖钱。"
两年来,我们看到安踏一直平稳行进在这条轨道上,营收增长一直保持在接近30%的水平。当业内的明星在台上无限风光的时候,安踏则在后面闷头挣钱。在李宁最为风光的2009年(这一年,李宁的营收增长25%,达到84亿元),安踏的销售额依然保持了27%的强劲增长。2010年,安踏的利润达到了17亿元,再次成为国内最赚钱的运动品牌。而安踏的产品也在不知不觉间,开始被越来越多的高端人群所接受。"我们前一阵子推出了一款600元左右的弹力胶避震跑鞋,结果最后卖断了货。"张涛说,"这样的结果连公司也有些意外"。
另一个颇有意思的细节是,两年前的CBA赛场,几乎所有的外援都只穿国际品牌的篮球鞋。而如今,已经开始有外援穿着安踏的篮球鞋上场比赛,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上赛季CBA风头最劲的新疆队外援昆西·杜比。这名来自NBA萨克拉门托国王队的小个子后卫是上赛季CBA全明星赛最有价值的球员。从这些细节当中,也能看出安踏品牌的不断提升。
如今,正是考验安踏的关键时刻。过去认为正确的打法在新的市场环境之下,很有可能不再适用。安踏想要继续不犯错的稳健发展,就必须要做出打法上的调整。从二流球星斯科拉到超级明星加内特,安踏需要看到的一点是品牌形象的提升并不意味着与大众市场的脱离,二者其实并不矛盾。虽然,在中国耐克被视为高端品牌,但是在美国国内,耐克同样只是一个大众品牌。与安踏所不同的是,通过合理的产品规划以及价格设置,耐克能够全面覆盖美国从低端到高端的消费人群。
李宁在过去一年当中的经历,无疑可以为安踏未来的品牌升级提供良好的借鉴。对于安踏来说,夯实基础意味着继续为消费者提供极高性价比的产品,不用像李宁一样盲目寻求品牌的溢价。另一方面,开始打造更加高端的品牌形象以便与国际品牌竞争。在前一点上,拥有国内唯一一家国家级运动实验室的安踏无疑比国际品牌更了解国内消费者的特性,这可以帮助其设计制造出更符合国内消费者的产品;而在后一点上,现在的安踏需要更加大胆一些。
实际上,今天的运动产业已经处在变革的前夜,大规模圈地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去年,李宁主动开展了渠道整合,淘汰低效的分销商;张涛也向记者表示安踏未来在扩张的同时,也会更加看重单店效率的增长。本土运动品牌的产业格局日趋稳固--年收入逼近百亿元的安踏、李宁两强同属第一梯队;50亿元左右量级的特步、匹克、361度、Kappa属于第二梯队;第三梯队中的小品牌想要做强做大已经很难。2000年后,在竞争激烈的北美市场,耐克收购了匡威,阿迪达斯收购了锐步,从此基本奠定了今天全球市场两强争霸的产业格局,此后,耐克和阿迪达斯都对收购而来的匡威和锐步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只保留其少许专业功能性的运动产品面向稍微中低端的市场,而整体品牌则向运动休闲时尚的方向转变。未来,类似的产业变局也很有可能在国内上演。
这实际上为安踏未来品牌走向高端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将来,安踏可以收编一些低端品牌,在提升本品牌的同时,进一步依靠它们拓展低端的市场。同时,借由这种方式,消除追随者对自己的威胁,正如耐克曾经对匡威做的那样。
刚刚登基的安踏能否真正创立自己的王朝,时间会告诉我们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