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企业活少了,员工也少了。
有了双休,本来是件好事,但是纺织工人王刚慌了,原来,当贴着出口标签的纺织企业遇到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时,纺织厂订单下降、开工不足,工人没活干了。连日来,记者调查发现,不仅纺织企业的老板们都在为订单发愁,工人们的心也悬着。近日的广州交易会上 ,本市大部分纺织厂订单下降直接导致企业裁员。
工人由100人减到50人
11月13日,在一家做出口贸易的服装厂工作的王刚在工厂外溜达,以前周末的时候,他和同事们一般都在工厂里忙活,今年厂里活少了,有了双休,开始还觉得有点轻松,时间长了他感觉闲得慌,“还是手里有活比较踏实”。
“订单少了,活不够干的。”青岛广利针织服装有限公司经理于政在为拿不到大单子发愁,现在,厂里工人已经由100多人缩减到了50人。
记者见到于政的时候,他正在跟一个美国人谈订单,谈了一会儿,老外摇摇头走了。“真是没法干了,面料涨价,工人工资也涨。”于政有些无奈:他们生产一件服装,成本至少7美元,老外采购却只想给6美元。“我们还在硬撑着。”于政说,身边的同类企业有的已经倒闭了。
记者了解到,在刚刚结束的广交会上 ,本市参展纺织服装类商品成交量比上届下降21.7%。其中纺织品下降6.3%,服装及服饰下降46.8%。
采购商转战东南亚
“大单子都被东南亚抢了。”青岛东大制衣有限公司经理常建勋坐立难安。他们的订单主要来自欧美、日韩。一件出厂价为6元的T恤,订单量超过1万件才能谈得上盈利,现在才1000件的量,无利可言。
“再加上工人的平均工资涨了,原料的价格依然保持在高位,棉纱从去年的超高位5万元一吨,降到了现在的3.2万元一吨,但是跟涨价前两万元的价格起点比,我们还是吃不消。”常建勋说,成本一涨,3%到5%的利润就没了,而稍微提高下订单的价格,老外客户大的订单就跑了。
中东采购商那瑟那易姆在巴基斯坦有自己的公司,对青岛供货商的要价直摇头:“今年的纺织市场很糟糕,欧美市场的购买力降低,采购量少,而中国供货商们要价比较高,这样我们的利润也会大幅降低,只能去东南亚买价格更低的纺织品。”
“地震之后,日本在中国的很多纺织订单,转移到了泰国、缅甸。”来自日本的采购商佐藤市郎说,那里的工人工资大约是中国的四分之一,产品价格平均要低10%。
出路
拿出拳头产品抢占中高端市场
青岛东大制衣有限公司经理常建勋正在作两种打算:转内销走国内市场,但是这个市场培育起来需要一定的过程;出口方面要出精品,不能只做中低端的产品,要加大和国际知名销售品牌的合作力度,谋求海外市场的营销渠道和体系。“我们现在接触的大部分是中间商,一层一层扒皮,利润太低。”
来自日本的采购商佐藤市郎说,日本一半以上的生活用品都是中国制造的,价格便宜,但质量不是很高,中国的纺织企业应该转型做高质量的产品。
“纺织服装企业必须转型。”青岛纺织服装协会秘书长郑明梅分析,纺织服装出口仍以贴牌为主,自主品牌、自主设计不到出口总量的10%,出口价格优势在削弱,缺乏国际竞争力。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副院长陈建伟教授建议,纺织服装企业应该抓好能够带来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和营销环节,走产品差异化、品牌化的道路,只有拿出不一样的产品才有定价权,只有品牌化才能掌握利润的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