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底,全国购物中心数量将达到2542家,比去年增加253家。记者调查发现,在北京王府井、西单、崇文门等十大传统商圈陆续有20家购物中心进驻,单体百货生存空间正在被进一步挤压。曾经备受质疑的Shopping mall,开始在国内市场进入成熟的发展阶段。而时尚百货业态是否应该摒弃单体店拓展的战略,转向进驻购物中心或是商业综合体,成为目前行业争议的焦点。
商业综合体抢滩十大传统商圈
近年来,地产的增值使购物中心业态蓬勃发展,而购物中心的迅速落成及开业不仅带火了朝北、清河等新兴商圈,也在抢滩传统商圈市场。北京十大传统商圈中,除以步行街为特色的前门商圈外,其余9个商圈至少都入驻了一个商业综合体。其中最年轻的商圈——今年刚满11岁的国贸CBD商圈中,商业综合体数量多达4个。
业界普遍认为,商业综合体一般以体量在1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购物中心为载体,由3种以上业态相互组合而成。业态类型一般可囊括百货店、大型超市、大型餐饮、3C卖场、酒店、电玩城、电影院等。
据记者调查,北京十大传统商圈中已入驻20家商业综合体,其中较为典型的包括西单商圈中的西单大悦城、王府井商圈中的东方新天地、朝外商圈中的丰联广场和悠唐生活广场等。
记者对西单、王府井、崇外、朝外等十大传统商圈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十大商圈中,消费者较为熟悉的主流商场共有62家,其中包括商业综合体20个,几乎占到主流商场总数的1/3,与传统百货店数量不相上下。除上述二者以外,还有少部分商业街区及小商品市场等类百货业态。
购物中心10年发展优势尽显
商业综合体对市场的抢占远不仅局限于北京的传统商圈。
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升级,百货店、超市等单一业态已难以满足消费者“一站式”购物需求。不仅北京等一线城市如此,在二三线城市这一现象也在发生。
中购联今年发布的特别报告指出,去年全国购物中心数量增长达到249家,而今年预计增量为253家。从2001年至今,10年内始终保持每年百家以上的增长量。中购联购物中心发展委员会主任郭增利预计,未来4年内,全国新增购物中心数量将大于1300家。到2015年年底,中国将有3885家购物中心,15年内增长幅度将达893%。
数据显示,在全国范围内,商业综合体已经占到全部商业业态数量的32.3%,并将在未来3年中持续、稳定地增加新店。而与购物中心的迅猛发展呈现出巨大差距的是,百货业态的扩张停滞不前。从2006年至今的5年间,百货店增长率一路下滑,年均增长比例仅为城市综合体的1/3。
与北京百货店的生存状况极为吻合。前不久撤出北京的太平洋百货进入内地18年至今,门店数量不过10家;首店入京8年后,第二家店姗姗来迟。而在全国大肆扩张的万达广场,目前门店数量已超过40家,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更在年会上宣布,明年全国将新增20个购物广场。
经营模式决定不同发展方向
在北京十大传统商圈中,百货店曾经处于霸主地位。20年前,王府井百货大楼还环绕着新中国第一店的光环,在北京人气最旺的“金街”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今天,王府井商圈早已不是王府井百货在唱独角戏,东方新天地、北京apm等购物中心及商业综合体不断为消费者带来新奇的购物体验。位于公主坟商圈核心区的城乡贸易中心也曾在上世纪90年代拥有过一段光辉岁月,但随着翠微百货旗下翠微广场、凯德商用旗下翠微凯德MALL等时尚品牌购物中心的落成,公主坟商圈客流量也被分散,城乡贸易中心已难现往日的火热场景。
事实上,百货店生存空间被购物中心及商业综合体挤压,日渐萎缩并非百货店不思进取,而是购物中心业态在近年内的超速发展,让苦心经营的百货店难以望其项背。北京庄胜崇光百货总经理郑玮庆坦言,目前购物中心发展势头迅猛,而由于经营模式的不同,百货店不可能在开店速度上与购物中心同日而语。
“就‘单体’而言,百货店主要采取联营模式,团队要参与到经营层面,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而购物中心则轻松很多,因为是出租商铺的模式,团队只要做好物业,其他工作几乎都是由品牌商自己去做。”郑玮庆认为,目前商业地产相对较高的资产回报率是吸引投资的最主要原因,而百货店相较之下则属于“微利行业”,很难以快速开店实现扩张。
相互借力促两业态发展
面对高速扩张、跑马圈地的购物中心,百货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北京昭邑零商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咨询师刘晖看来,购物中心与百货店两个业态虽然存在竞争,但未来应相互“借力”向共生共荣方向发展。
“很多百货店的母公司也会开商业综合体,而几乎所有的全国性的大型商业地产公司都会自己做百货店。比如银泰百货的母公司就有自己的商业综合体;而万达集团旗下有万千百货,阳光新业与华堂商场签有捆绑合同。”刘晖认为,伴随着新商圈的诞生和传统商圈的升级,百货店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商机。
事实上,百货店和购物中心在经营模式上的差异也决定了二者在商品结构、顾客群等方面的不同。商业综合体的店中店形式,更多地吸引了H&M、ZARA等“大牌”入驻;而一些高端女装、淑女品牌则只会选择百货店。“未来,随着购物中心和百货店业态的不断成熟,品牌、品类的差异会缓解二者间的矛盾。从而结束目前这种相互挤压生存空间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