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河,1957年生,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福建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副会长、泉州市纺织服装商会副会长等。
他,阅历丰富,从割草挑粪到教师再到普工以致最后成为资产上亿的企业家;在员工眼中,往往很难拉近与老板的距离,而他却是一位能够和员工交心的老板;一首童谣,让他灵感突现,其创建的新品牌只用了10年时间就成为“中国十大童装品牌”。中国服装加盟网带你走近福建格林集团董事长赵建河。
打造童装第一品牌
行业“十大”是什么概念?就是全国数千个品牌,只有十个品牌能戴上“十大”的帽子。在中国童装行业,嗒嘀嗒就是行业“十大”品牌,而赵建河,就是这个品牌的创始人。
2011年10月20日,中国服装协会官网公布了2010年国内童装排序的终极榜单,童装中国十强名单中有4家福建企业的身影,格林集团排名第四,仅次于森马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博士蛙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财茂集团有限公司。对于赵建河而言,早在2007年,格林集团和嗒嘀嗒品牌就登上“中国十大童装品牌”荣誉榜,虽然国内童装市场是“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但格林和嗒嘀嗒品牌始终占据“十强”榜单。缘何?“我们定位很明确,就是高档品质、中档价位。”赵建河说,一个品牌在市场能否存活或发展得很好,和本身定位有直接的关系,同时还包括当时整个行业的竞争情况。
1997年,是国外品牌拼力、中国童装品牌崛起的一年。当时,嗒嘀嗒品牌诞生,在赵建河推出这个听起来很耳熟的品牌时,还有一个行业人士都知晓的背后故事。
格林集团早期是外贸企业,每年都会参加广交会,因产品在海外畅销,许多客商建议其在保证海外市场的同时开拓国内市场。当时,国内童装品牌正在崛起,1995年,赵建河就有了做国内品牌的想法,却苦于想不出一个好名字,这时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冼星海“帮”了他一把。在参加广交会的一天早上,他打开广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年广播台正好播出了冼星海1936年写的《只怕不抵抗》,“吹起小喇叭,嗒嘀嗒嘀嗒;打起小铜鼓,得隆得隆咚……”“定了,就叫嗒嘀嗒。”说起这首歌,赵建河再熟悉不过了。
“福建童装品牌在央视砸千万元广告的,恐怕只有嗒嘀嗒了。”对前辈赵建河颇为推崇的小玩皮童装总经理黄良生说,赵建河是很多做童装的年轻人的榜样。“嗒嘀嗒在品牌推广方面每年都投入巨资,效果也非常明显。”赵建河坦承,央视平台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嗒嘀嗒品牌的快速发展,但更重要的是对产品高品质的追求,这是前提。2006年起,嗒嘀嗒参与国家发改委和标准化委员会主持的《婴幼儿童装及服饰标准》、《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和《纺织制品断针类残留物检测方法》等国家标准的制定,“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中国童装第一品牌。”对于实现这个梦想,赵建河很有信心。
做全能型老板
“说实在,社会上很多行业我都接触了个遍。”赵建河调侃道,自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是什么支撑他如此“全能”?是孜孜不倦的奋进精神。
和很多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因要“脱贫”而最终走向成功的闽南企业家所不同的是,出生于晋江青阳的赵建河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的家庭里,父母都是党政干部。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下,赵建河从小就具备了强烈的学习意识并有着积极的人生观。高中毕业后,赵建河就到永春开始了知青生活。“那段经历是一笔不可磨灭的宝贵财富。”众所周知,知青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不仅一日三餐缺油少盐,而且每天要早出晚归,拔草、挑牛粪、施肥,样样都得干。尽管如此,对知识有着极度渴求的赵建河,在没有电灯的宿舍中,依然通过蜡烛和煤油灯夜读。而上山下乡期间,他在小学当了一回临时授课老师,语文、政治、劳动、体育和音乐等科目全国都教过,正因为有着这样一段特殊经历,赵建河举手投足间都会流露出儒雅的气息,思考问题也特别理性。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赵建河回到泉州外贸冷冻厂工作。“我心中一直有一个遗憾。”赵建河和很多50后企业家有着一样的梦想,上大学,即使当时条件不允许,但随着中国教育方式的多元化,赵建河找到了机会。1983年,他通过自学考试考上了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泉州分校,专业是企业管理。三年时间,赵建河近乎废寝忘食地学习,“读大学不仅让我学了很多专业知识,更成了我命运的转折点。”赵建河说,当时是按学历高低转正、升值以及调任,这段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同样,和很多50后企业家所不同的是,赵建河的英语不错。
电大毕业之后,赵建河从冷冻厂来到国营外贸公司,因为要和老外打交道,为了让自己能够更加胜任这份职业、为了考取外销岗位证书,他像经历过高考英语的学生一样,将常用的外贸单词抄在一个本子上,见缝插针地背诵单词。不仅如此,他还专门报名再读大专英语单科两年。“付出就会有回报”,这是赵建河常说的一句话,的确,在他身上发生了很多折射这句话真谛的故事。后来,外销岗位证书被他顺利拿到了。
人的命运,有很多改变的机会,关键看是否能够抓住。1987年,赵建河到香港亲戚家探亲,三个月的时间,让他原有的思想和意识完全颠覆。
“我要回家创业。”短短三个月时间,他一天打两份工,白天跟人做装修,晚上到酒楼端盘子,每天可以赚300港币,相当于内地1个月的工资。回到泉州时,他手握3万元资金。在当时那个“万元户”时代,这笔钱是不小的数字,也是他创业的重要资本。1992年,通过经营绣花厂累积50万元资本的赵建河,创建了自己的品牌——格林。
与员工亲如家人
大多数企业家都很“神秘”,尽管他们被各种媒体曝光,各种渠道也在挖他们身上的新闻,但在员工眼里,他们还是“高不可攀”的一个群体。但在格林集团,没有员工会认为赵建河很神秘或难以接近。相反,他们认为“赵总”挺适合交心。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不去找经理或主管,有问题总是来找我。”赵建河说,每当员工遇到问题或有事需要领导解决的,总是直接冲到董事长办公室或通过电话、短信,和赵建河聊天谈话,“很多人说我‘心太软’,但我觉得这是一种用钱买不来的信任。”虽然每天都很忙,但他还是很享受这种感觉。在很多企业,“一把手”的手机号码只有公司高管才会有,但在格林,赵建河把手机号码在全公司公布,以至于哪怕刚进来的新人,都可以跟老总直接对话。“我真的是把所有员工当作‘自己人’,我自己也是公司普通的一分子”。
在童装业界,赵建河对员工的好是公认的,例子也不胜枚举。
格林集团一位闽北籍员工结婚,房子是租的,为了让这位员工有一个难忘的婚礼,赵建河不仅给他租了一间五星级酒店的大包间,而且还把自己专用的宝马车给其当婚车。此举不仅让这位员工激动不已,也在整个业界传为佳话。后来,公司不少员工结婚没车,赵建河依然无偿贡献自己的专车,“他们就是我的家人,家人有困难,我必须伸手。”不仅如此,当1995年拓展训练开始传入中国时,格林集团也组织员工参加拓展训练,在一个越墙项目中需要搭人梯,赵建河没有二话就和普通员工一起搭人梯,从他身上越墙的至少有三名普通员工,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就是一个被员工‘踩’在脚下的普通一员。”赵建河常说,他和大多数员工一样,就是格林集团的一个兵。
“人性化”,在格林集团是一个关键词,把这词的效用最大化的自然是赵建河。“身在格林厂,知晓家乡事。”在当时网络通讯手段还不像如今这样便利,格林集团就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外省员工达到20人以上的,公司均会订阅该省省级报刊,让他们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
在赵建河这样的理念下,格林集团的员工流动率始终在业内保持最低水平。
■弦外之音
爱学习 简生活
“我对范思哲、爱马仕那些所谓的‘奢侈’品牌还真是提不起兴趣。”赵建河对这种国际大牌有感觉,但只限于对品牌成功的尊崇,而不是穿戴起来彰显地位和身份,更不会像买白菜一样买这些奢侈品,“我更喜欢去商场买些打折货。”赵建河坦言,其衣柜里的衣服大部分都是佐丹奴这样的大众服装,最多有一两件鳄鱼品牌服装,而后者只有在出席特别正式场合才会穿。
很多企业家如今的运动项目是打高尔夫球、海钓或是到健身房健身,“老赵”则更喜欢打乒乓球,“我现在水平进步很多了。”赵建河笑道,他算是业余选手中的“专业水平”,只要闲下来没事,他都会约一些人打球,其中不乏公司高层管理人员、驾驶员、超市管理员等各个层面的员工。刚开始接触乒乓球,一般对手要让赵建河五六个球,如今,他已经能和高手打成半斤八两的水平,“这不是让球让来的,要竞赛就得玩真的。”偶然打了一两个好球,赵建河都会开心得像个孩子,他喜欢乒乓球那种扣杀所展现的潇洒和痛快感。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很多人意想不到的运动项目:骑自行车。谈到这个项目,赵建河来了劲。小时候玩自行车,院子里的孩子们比赛车技,谁车技好就尊谁为“老大”,赵建河钟爱这个项目,而且领悟能力强,没过多久就成为院子里车技数一数二的人物,“那时可以玩一些骑自行车捡石头的技术,现在不行了。”赵建河说当时他的自行车技术很好,有一次和太太、女儿去看电影,结果其中一部自行车车胎破了,于是赵建河一手骑车带着太太和孩子,另一只手拖着瘪胎的自行车回家,“现在有时间还是会去骑自行车,找找以前的感觉”。
“我的目标是打造百年企业。”赵建河清晰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才三十多年,却有成百上千家知名企业倒下了,要成为百年企业,企业家必须不断学习,在格林集团和嗒嘀嗒品牌发展的过程中,赵建河发现以前的知识是越来越不够用,越发展越知道自己的短板。2002年,他从清华大学职业经理人培训班结业,作为全班成绩最优秀的赵建河,一共拿了三本证书:结业证书、最优成绩奖、热爱集体奖。
“巾帼不让须眉”!娃哈哈集团宗庆后有宗馥莉接班,碧桂园杨国强之女杨惠妍已经接班而且曾成为中国最年轻首富。对于赵建河而言,他的女儿也在为接班做着准备,“她必须从最基本的员工开始做。”赵建河说女儿在英国留学,毕业后直接去上海一家外资企业打工并表示很爱做童装这一行,“谁接班?女儿行就女儿管,女婿行就女婿。”赵建河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