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合资双方签订合资合同,总投资2.5亿元人民币,年产布450万平方米,销售额2.25亿元人民币,其中一期工程投资1亿元人民币,基础设施于2005年11月份开始建设,2007年底试生产。公司从欧洲引进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工艺,主要从事机织和针织面料的生产,以及织物和皮革类座椅套的裁剪缝制。中德合作产生了怎样的火花?6年的合作又为行业带来哪些启示?本报记者采访了江苏艾文德悦达汽车内饰有限公司财务总监蔡杰。
价值导向的合作文化
记者:悦达集团与德国艾文德集团汽车装饰布项目已开展6年多,合作主要采取怎样的模式?双方互相看重的资源有哪些?
蔡杰:悦达集团与德国艾文德集团采用资金入股的方式进行项目合作。德方是大股东。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迅猛,德方看重中国潜在的市场,以及盐城的人力资源和沿海的地理优势。中方看重德方的技术和销售渠道。德国艾文德集团旗下还包括伊恩灵豪森和伊思特班两家公司,为汽车行业客户提供一系列用于卡车、商用车、客车及工程车的整个座椅,以及所有汽车用弹簧。目前艾文德集团共拥有83个工厂,遍及世界上22个国家。艾文德在该领域技术成熟,又拥有畅通的销售渠道。双方合作起来,资源互补,优势明显。
记者:我们在与外方企业合作中是否获得了自身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积累的技术经验和管理经验?我们又是如何克服合作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和制度差异?
蔡杰:由于悦达之前没有接触汽车座椅面料生产业务,对此领域比较陌生。在与德方的合作过程中,逐步了解到该行业的特殊性,即研发周期较长、认证体系较多(质量方面、供应商方面等)。因为两国企业文化和制度的差异,双方经过了短暂的磨合过程。通过合作中的磨合与发展,双方的管理机制与企业文化相互渗透,目前我们的企业文化已逐步形成,即基于以价值为导向的公司文化。新的文化适应企业新时期发展的需要,为企业的管理与发展增添活力。
“橄榄枝”伸向外部
记者:据了解,依托悦达集团目前的产业链优势,有很多国内产业用纺织品生产企业都希望与之达成战略合作。对此,我们的态度如何?
蔡杰:外资企业主动与国内企业联系合作事宜,主要是基于中国庞大的市场,以及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在汽车用纺织品技术上实际是不落后的,即使稍有落后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努力追赶。但是我们与国外的发展目标有很大的差异。国外会花大力气进行材料研发、趋势分析和市场引导,而中国一般会跟着市场走,显得被动。总体说来,国外在行业中更加注重前瞻性的开发,而国内更注重紧跟市场潮流。因此,行业的技术标准一般也是由国外制定的。国内企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外企业专注研发、注重引导市场的做法给大家不少启示。
记者:如果在国内寻找合作伙伴,我们是否有明确的“门槛”和“诉求”?
蔡杰:对于汽车用纺织品来说,产品质量都有明确的标准要求。我们的客户很多都是国际著名汽车生产商,对于产品质量要求更高。所以我们在产品质量上精益求精。本着对客户负责的态度,我们自身会加强质量管理,严格把关每一块出厂的汽车座椅面料。在百米疵点数、结头数、色差等指标上要求都非常苛刻。如果寻找合作伙伴,可能在质量控制与管理方面不太容易控制,所以目前并没有这方面的考虑。
两个“最大化”
记者:根据艾文德悦达在汽车用纺织品领域的发展现状,请谈谈国内产业用纺织品生产企业在攻克关键技术和打通下游应用方面的差距所在?
蔡杰:我们依托德方成熟的技术与畅通的市场渠道,与宝马、福特等全球著名汽车生产商合作。依照ISO/TS16949:2002标准,我们采用并执行了全面综合管理体系,确保在世界范围内产品质量始终处于高端水平。
记者: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您如何看待中国汽车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前景?
蔡杰:我国未来汽车用纺织品产业也会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节能降耗的战略方针。旧物利用、废物回收成了行业的发展趋势。产品的原材料会来自于废弃的塑料瓶等材料。在全国产业节能降耗的大环境下,我们也把握住了这个方向。功能性纤维市场越来越大,如香味、除菌等纤维的使用,也使汽车用纺织品具有更多功能。
记者:回眸即将走完的2011年,企业最大的困惑是什么?展望即将到来的2012年,企业最大的夙愿又是什么?
蔡杰:2011年企业形势总体上机遇大于困难。在全球经济发展放慢的影响下,汽车产量增幅下降,汽车用纺织品发展势头也将放慢缓。在2012年,我们希望能够再接再厉,发挥中德双方合作优势,争取“两个最大化”:一是增加设备投入,最大化市场份额;二是内部管理更加高效,最大化企业员工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