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受原材料以及人工成本的上涨,服装品牌纷纷涨价。且涨价幅度近20%、30%。一时间服装价格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年初,受原材料、人力成本等各种因素的推动,上市品牌服装普遍提价在10%~15%之间。”体育类服饰则明确披露了提价幅度。特步和匹克在其2011年第三季度订货会数据中表示,今年服装类产品分别提价10%和5%~10%;李宁2011年第二季度订货会服装将提价约8%。
到底有没有影响?影响有多大?
根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日前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受访的29家服装企业全部表示订单饱满,个别企业的订单已经排到6~7月份。对于原材料和人力上涨的压力,35%的被访企业表示有较大影响,但能承受,64%的企业则表示影响不大。
加工企业利润缺失。
服装出厂价上涨不多而零售价大涨。2011中国(济南)国际纺织服装博览会上,一位服装企业负责人直呼冤枉:“我们产品的出厂价上涨其实还不到10%,流通环节的问题太多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杨峻表示,我国已经成为纺织服装跨国采购的首选之地,但目前国内企业只不过占据产业链中的加工制造这个环节。
业内人士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因为:去年棉花收购价格暴涨,每吨达3.3万元。今年下半年,收购价格有所回落,最高跌去四五成。不过,不少纺织企业多是去年或今年上半年买进的高价棉,库存消化,降价传导需要一段时间,再加上用工费用和原材料价格大幅提高,中间流通环节费用增加,棉价下降依然挡不住服装涨价步伐。
服装企业:不愁订单愁利润
原材料价格高企、人民币升值不断,让服装企业现在的日子很不好过。产品提价幅度远不及成本的上涨,企业的利润非但没有改善,还变得日益稀薄。不愁订单愁利润,我国劳动密集型服装出口企业面临着凤凰涅槃的痛苦过程。
报道说,2010年中国劳工成本增加价格上涨,中国的工厂重点转向国内市场,扩大内需。中国不再是分包的乐园。作为对中国订单的补充,纺织服装采购商们将部分欧洲订单转向孟加拉、巴基斯坦、老挝和印尼等国,但这些国家的生产能力和质量都不能与中国同日而语,其作用也不能取代中国,况且有些国家还没有原材料,如孟加拉就没有棉花。离欧洲距离较近的马格里布五国(利比亚、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和突尼斯),虽然其交货期短,质量有保障,反应快,懂时尚,但目前地区政治不稳定,没有能力或很少能承接纺织业上游的生产。阿拉伯国家的变革使发包人转向土耳其,该国纺织产业完整,是发包人大举进入的市场,但又存在市场饱和的危险。目前可推进的地区是东欧国家,这些国家能收回部分地中海和其他国家的订单。
即便是品牌服装涨价,但下游服装加工企业的日子依然十分难过,因为提价的幅度,并不能完全消化掉原材料和劳动力上涨的成本,因为他们这些加工企业,对品牌商的加工提价是微不足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