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凤起路上,不足百米之间,有宝岛、宝丽两家眼镜店,体育场路上,短短的两百米距离内,也分布了奥星、大光明、毛源昌三家不同品牌的眼镜零售商店……这样的“贴身肉搏”,无疑让眼镜行业的竞争变得异常残酷。
从事眼镜行业多年的小老板邵建国告诉记者,以前都说卖眼镜的利润高,现在也是产能过剩了,10个眼镜店,差不多3家保本,3家亏损,3家要关门,只有1家是赢利的。
“金融危机没影响到我们发展,这种自信今年却没有了。”玉环眼镜行业协会会长黄品强说,当地200多家配件生产企业,到现在为止仍有5000万左右的货款没有收回来,算一算,分摊到每家企业头上有25万的货款回收困难。25万已经是一家眼镜小企业的全部流动资金。
“一副在国内不超过100元的眼镜贴上牌子,到了国外的眼镜店售价可以达到2000元以上,附加值全留给了人家。”……
如果不是事发频频,人们也许还不会对浙江眼镜行业给予如此大的关注。
12月初,浙江眼镜行业惟一的老字号毛源昌眼镜的控股方杭州市工业资产经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发出公告,宣布将以6575万元的价格挂牌出售旗下75%的国有股权。和之前广为人知的温州信泰眼镜老总胡福林出逃事件类似,此次毛源昌眼镜的突然挂牌同样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
浙江眼镜业究竟怎么了?这个传闻中的暴利行业如今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暗流涌动的背后,还有重重迷雾下的无所适从。
暴利只是一个传说?
截止12月25日晚上22点,记者留意到,这则标号为HJS-11-12-104的公告《杭州毛源昌眼镜有限公司75%的国有股权》在杭州产权交易所的网站上被点击了672次。
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由于此次转让的委托方是杭州市工业资产经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因此上产权交易所挂牌是必经的程序,而此前,杭工投是持有毛源昌100%股权的股东。
根据挂牌信息,毛源昌眼镜此番的挂牌价格为6575万元,信息还显示,今年上半年,毛源昌营业收入为33437454.21元,利润总额2757427元。
12月23日,负责本次挂牌交易的杭州产权投资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公开接受竞价,但具体情况现在不方便透露,目前惟一可知的确切消息是,挂牌时间将从12月2日持续到29日,整个过程采取竞价的形式,价高者得。而受让方需要具备的条件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合法注册和有效存续的境内法人企业(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投资者),并且截止2010年12月31日具有企业净资产人民币1亿元以上、资产负债率60%以下的企业”。
尽管针对此次产权转让行为,内部决策文件主要内容是对杭州毛源昌眼镜厂实行改制,但记者了解到,背后却是其行业地位受到严峻挑战的事实。
“至少在上世纪90年代,毛源昌都还是杭城眼镜业的翘楚。但最近几年,大光明、宝岛、菲狐眼镜等的迅速扩张,严重挤压了它的市场空间。”从事眼镜行业多年的小老板邵建国告诉记者,其实也不仅仅是毛源昌,整个眼镜零售行业现在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光看看店有多密集就知道了。”他说。
记者留意到,在杭城,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凤起路上,不足百米之间,竟然有宝岛、宝丽两家眼镜店,体育场路上,短短的两百米距离内,也分布了奥星、大光明、毛源昌三家不同品牌的眼镜零售商店……这样的“贴身肉搏”,无疑让眼镜行业的竞争变得异常残酷。
12月23日下午,体育场路448号的毛源昌眼镜店里,两名店员百无聊赖地在窗前晒着太阳,店里顾客寥寥。当记者提出想配一副四五百左右价位的眼镜时,一店员立即建议记者上淘宝网进行团购。“我们很多眼镜都有活动的,价格基本上都在一两百块左右,比在店里买便宜多了。”她说,“你在网上先拍下来,再凭发送的短信到我们这里来验光、配镜。”
“其实很多眼镜店早就已经开始做团购了,但生意还是难做。”邵建国告诉记者,以前都说卖眼镜的利润高,现在也是产能过剩了,10个眼镜店,差不多3家保本,3家亏损,3家要关门,只有1家是赢利的。
此间,毛利高、成本也高则成为邵建国眼中暴利说法不成立的最大理由。“最大的成本开支是房租,另一个大头是装修,其他还有像设备、前期投入以及各种许可证、广告宣传费等等。”邵建国说,如果把店开在寸土寸金的核心商业圈,压力就更大了,“那感觉简直每天都像在欠债度日,和出租车司机一样,份子钱的压力天天都在那儿摆着呢。”
严冬难捱
实际上,就整个浙江眼镜行业而言,如果说行业的困境在零售这一端的表现还不是非常明显的话,那么在产业链的生产环节,寒意则早已表露无遗。
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自玉环。
作为国内眼镜零配件的主要生产地,玉环在弹弓的设计、制造与加工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11月22日,玉环县眼镜行业协会组织会员召开了一个名为“玉环县眼镜行业自律建设”的大会,计划50家企业与会,实际参与的企业却有100多家。据记者了解,召开此会的背景是当地很多眼镜配件企业今年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局。
“金融危机没影响到我们发展,这种自信今年却没有了。”玉环眼镜行业协会会长黄品强说,当地200多家配件生产企业,到现在为止仍有5000万左右的货款没有收回来,算一算,分摊到每家企业头上有25万的货款回收困难。
协会副秘书长丁学堂表示,玉环当地的眼镜配件企业以小微企业居多,25万已经是一家企业的全部流动资金。“如果年底资金不能回笼,一大批企业都要关门歇业。”他告诉记者。
而在眼镜产业发达的温州,情况同样不容乐观。过去以价廉物美著称的温州眼镜,其优势是生产量大、劳动力便宜,而如今却深陷“利难图”的境地。
记者了解到,由于当地眼镜大都走外销的路子,今年以来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温州的眼镜企业外贸出口较多,受全球形势影响今年行情还是有所波动。”浙江省眼镜行业协会会长夏克拉表示,目前眼镜行业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世界经济环境的不乐观。
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外患之余,还有内忧。
浙江泰恒光学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天日认为,现在温州的眼镜企业对前途普遍存在一种比较悲观的情绪。
“小企业认为,目前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导致它们无法参与正常的市场竞争,形势已经不允许他们成长为规模企业,所以很悲观。”他说,大企业的困惑则是目前经济形势不明朗,加上企业内耗严重,管理跟不上,盈利能力下降,导致发展迟滞不前。
记者了解到,今年温州眼镜企业工人工资普遍涨了15%到20%,用工成本的急增,加上部分原材料的涨价,很多企业已经无利可图。此前,当地行业协会的一项统计显示,有一半的企业处于保本经营状态,还有20%到30%的企业则处于半停产或勉强维持生产状态。
不仅如此,整个行业在当地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受到“格外的重视”。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2010年,温州市政府制定了十大行业的转型升级方案,方案中的十大行业涉及汽摩配、泵阀、电气、船舶、风电装备、服装、鞋业、合成革、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眼镜业并不在其中。
“其实作为温州传统支柱产业之一,眼镜行业也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引导。”浸淫眼镜行业多年,对此,温州市眼镜商会副秘书长杨须迈颇感痛心。
而发展受阻下,当地一些眼镜企业也采取了更为激进的方法整体外迁以避免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有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早在几年前,就有不少温州眼镜企业搬到了江西鹰潭、上饶等地。
只不过,外迁也并不是万用灵药。“我就知道有不少外迁失败的例子”,该人士表示,失败的原因很多就是出于配套、采购的不齐全,“你可能为了一个配件还是要回浙江来买。”他说。
做“牵牛的人”
如今,和浙江的其他传统行业一样,眼镜业也在寻找着自己的突围之路。这其中,又以创牌的呼声最为高涨。
“我们还是提倡眼镜企业创自己的品牌,提升自己产品的品牌,也可以通过中小企业联合一起做品牌,走自己的路子,有了品牌就有了市场前景。”对于浙江眼镜行业的出路,夏克拉表示。
期望的背后,是浙江眼镜品牌的“贫瘠”数以千计的眼镜企业当中,叫得响得牌子竟然没有几个。在温州,眼镜企业商标虽然有数千个,但真正创出自有品牌的仅信泰光学的海豚牌、泰恒眼镜的龙卷风牌及远洋光学的海浪牌等寥寥数只。
“没有人消费眼镜会像消费衣服那样,戴几次就更换。”因此,眼镜企业只有创出品牌,赋予眼镜更深的内涵价值,才能获得更多的回报。对于做品牌,邵建国的看法也颇为认同。
他告诉记者,自己的一个朋友在瑞安做眼镜,产品全部出口,如今也开始尝试创品牌,并制定了“由外至内”的品牌战略。“如果哪个国外客商愿意用它们的品牌,订单即使是微利的他也愿意做。”邵建国说,现在公司的出口额中已经有10%左右是自有品牌,产品还进入了沃尔玛等国外商业连锁终端。
同样在瑞安做眼镜的张志祥也看到品牌的优势,其公司虽然仅生产镜片,但近年来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投入用于品牌推广,包括在一些专业杂志上做广告。
“一副在国内不超过100元的眼镜贴上牌子,到了国外的眼镜店售价可以达到2000元以上,附加值全留给了人家。”他说,“浙江成镜企业90%是靠做代工起家的,有人说做一般代工的企业是黄牛,做世界顶级品牌代工的企业是牦牛,那些委托做代工的品牌厂家则是牵牛的人。所以就算是成了牦牛也还是牛,始终摆脱不了被牵着鼻子走的命运。”张志祥说,自己现在只想把这部分附加值给赚回来,也做一回“牵牛的人”。
创牌之外,创新也成为突围的一条路径。
记者了解到,从去年开始,3D眼镜成为不少眼镜企业争相抢夺的一块蛋糕。而目前,从最早的红蓝、红绿简单的互补色原理3D眼镜,到高端的偏振光3D眼镜,浙江的眼镜企业都已经涉足。年初,临海杜桥的宏昌眼镜有限公司就研发出了和美国3D影视产品兼容的3D眼镜,并顺利打入了美国市场。
不仅如此,个性化消费也成为当下浙江眼镜企业捕捉的对象。
“对应一个目标消费群的需求,就是开发了一个新市场,并且因为是满足特定的需求,产品的附加值得到了提升,价格高一些也会被接受。”采访中,邵建国告诉记者。
然而此间,更大的需求还是来自于传统意义上的市场。
记者了解到,早在3年前,国内就有3亿人配戴眼镜,按每3年更新一副计算,每年的市场需求量达1亿副。近视眼镜的需求则更庞大。统计显示,目前国内近视人口占总人数的30%,约为3.6亿,其中,小学生戴眼镜的比例为30%,中学生为50%,大学生则达到75%。而伴随着课业及工作压力普遍加重以及电脑使用时间的延长,近视眼镜镜片度数的汰换率无疑将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