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行情涨涨跌跌是很自然的事情,但“稳”是政府调控棉价的最终目的。在今年棉花市场供大于求的大背景下,究竟该怎么“稳”,国家有关部门3月1日发布的《2012年度棉花临时收储预案》应该是个明显的信号。
各方观点不一
每周的出口报告只反映了一周的情况,不宜作为行情判断的大权重因子。棉花期货价格比较稳定,但记者从多方渠道了解,目前市场的购销情况较为冷清,而疲软的市场为棉价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
据了解,2011年9月到今年1月,中国累计进口棉花200万吨,创历史新高,纺织企业大量使用进口棉使得国产棉销售压力增加。另外,我国南方地区连日来的阴雨天气,也影响企业的收购、加工。据江西彭泽、永修两产棉区部分400型企业反馈,因为棉农交售籽棉不上量导致各企业收购量都不大。现在各企业库存籽棉都在几百万斤以上,预计加工进度会持续到2月底或3月初。
尽管如此,中国政府这次托市的可能性很大,棉价下行可能性较小。包括天琪期货棉花研究员陈淑敏在内的很多分析师有着相似的看法。她表示,除了评论政策、种植意向、天气等各种因素,还有一些新的观察角度,而阴谋论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个。它认为这是一场政府争夺定价权的对抗赛,贸易商和基金如何周转以从中牟利,而棉农则成为最终的牺牲者。
此外,国外棉花市场出现的各种波动,也在影响着国内棉价的涨跌。爱瑞有限公司叶韵鸣提出的数据有效性分析认为,每周公布的美棉出口订单不断出现签约为负,是因为存在一部分“可选择性”签约,价格的大幅波动导致期现价差由负转正,而当价差大于违约费用时,违约率很自然增加,这并不完全反应当前真实的当前需求。
还有业内人士提出“定价权阳谋”的观点,认为中国政府一旦放出配额并提高下年收储价,内外巨大价差将导致国际棉价高企。美棉销售已经完成USDA预测销售量,如果现在继续大量采购,后期供给量有限,届时不得不补库其他生产国,欧美消费国也只能被动接受高价,中国将转嫁高成本危机。
陈淑敏认为,进口棉商用新的错误弥补过往错误。每周的出口报告一来只反映了一周的情况,二来涉及远近期多种合约的签订,加上还要考虑未来的违约情况,利多利空影响有待商榷,不宜作为行情判断的大权重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