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国内知名体育品牌李宁公司确认,李宁公司在香港的唯一一家门店已经停业。此前7月,李宁集团在西班牙的授权商已经宣告破产。
体育品牌独立评论人马岗表示:“这标志着体育品牌跑马圈地的时代暂时落幕,李宁公司将收缩国际战线,更专注于国内市场。”
危机不断
2009年在香港门店开业时,时任李宁公司CEO张志勇表示,香港门店的作用是作李宁产品测试,为品牌国际化做铺垫。李宁公司的目标是到2018年李宁成为全球五大体育品牌之一,届时李宁公司将有20%以上的收入来自海外市场。
但是在北京奥运会大展拳脚后,李宁公司发展开始出现一些问题,今年以来,李宁公司遭遇关店、发布盈利预警、高层换血,还有从不断高企的库存、4年跌幅达76%的市值、遭高盛抛弃、不断下滑的订单等,各种问题屡见报端。
2011年李宁公司年报显示,李宁公司2011年存货为11.33亿元,比2010年的8.06亿元增长40.64%。较高的库存令李宁2011年存货拨备增至1.88亿元,较2010年同期大增63.48%。
今年上半年,李宁销售额大幅下滑至38.8亿元,净利润也从2010年高峰期的15.47亿元狂泻至2011年的6.3亿元。李宁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44亿元,同比下降84.9%。整体毛利率比2011年同期下降3.1个百分点。李宁公司第四季度订货金额出现高双位数跌幅。
其中,鞋类产品的订货金额出现低双位数跌幅,其平均零售价及订货量分别有低单位数及低双位数跌幅。服装方面,订货金额出现逾20%的跌幅。同时,李宁今年上半年的库存情况也并未改善,其平均存货周转期上升到95天。为此,美银美林预计今年全年李宁公司亏损将在2.26亿元左右。
为了解决在去年就已经曝出的高库存问题,李宁向经销商回购3亿元库存,并通过不断增加的工厂店、折扣店等消化库存。但财报显示,李宁公司今年上半年的存货已超过去年全年增至11.38亿元。
在减小库存时,李宁公司也进行结构性调整,今年上半年,李宁新开了248家店铺,同时对店铺进行了盈利评估,并进行了结构性调整,关闭1200家低效门店,这一关店比例高达15%。截至6月30日,李宁常规店、旗舰店、工厂店及折扣店的店铺数量为7303家,较去年底净减少952家。
国际化之殇
自2003年李宁在中国保持了9年的领先位置被耐克和阿迪达斯超越后,李宁公司就开始加速国际化进程,李宁公司一直通过增加特许加盟店的数量在短期内扩大李宁的市场份额。李宁的一位分销商透露,2004年李宁的特许门店有2272间,但至2008年达到5935间,特许店铺在集团总收入的占比也从2004年的75%提高到2008年的82.2%.从财务数据来看,这种以外延式扩张换取市场份额的策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2004年~ 2008年获得了空前的成功。2004年,李宁收入达到18.78亿元,至2008年已达66.9亿元。
在北京奥运会后,阿迪达斯、耐克被庞大的库存捆住了手脚,而以李宁为首的本土品牌却突飞猛进,在财报中表现强劲。当年身为奥运官方赞助商的阿迪达斯不仅没有像之前所誓言的那样在中国市场夺取冠军,反而被李宁公司超越。
受欧美债务危机影响,国际体育品牌市场颓势自去年就已经开始,李宁公司也开始为其激进国际化付出代价,继7月,李宁集团在西班牙的授权商已宣告破产。李宁在香港的唯一一家分店近日也被迫关闭,有媒体报道,李宁位于美国波特兰的设计中心已流失一半雇员。而与美国的合作伙伴FootLockerInc.的协议已终止。李宁公司的国际化已成幻影。
2010年,李宁公司海外收益占总营收比例为1.4%,而到了2011年,该比例约达1.9%。与既定计划相比,时间过去3年,李宁公司海外营收占比并未有大的变动。伴随西班牙授权商破产等事件影响,李宁公司的国际化目标短期内无法实现。
从李宁向媒体最新发布的“三个聚焦”战略来看,境外市场并未被纳入事业重点发展的版图中。当前在国际市场,耐克与阿迪达斯步步紧逼,留给李宁的市场空间似乎并不清晰。关闭香港门店,关注国内市场或许是李宁公司的不得已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