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类人才需求量大
前几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服装出口贸易受到一定影响。来自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的最新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进出口情况比较不错。而英才网联旗下服装英才网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服装行业人才需求大幅上扬,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日前,服装英才网在北京朝阳人才市场举办了服装行业专场招聘会,汇集了服装、服饰、纺织、家纺、鞋帽等领域有人才招聘需求的企事业单位,求职者包括中央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
据了解,当前服装企业集中招聘的人才包括服装设计、制版师、面料采购、销售经理、生产管理、跟单员等。从职位需求来看,需求最突出的是设计类人才,如服装设计师、面料设计师、花样图形设计师、陈列设计师和打版/制版等职位。招聘会承办方有关负责人说,“今年服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具有原创精神的创意人才。”此外,品牌管理和策划、整体形象策划等人才也有一定的需求。
服装英才网统计数据显示,服装设计师占有效职位数的7%,成为今年上半年服装行业热门职位之首。排在热门职位第二名的是服装制版师。制版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其薪酬主要由其培训程度、职位水平和工作经验决定,月薪在3000元至2万元。
据了解,在全国5万多家服装企业中,上海多达6000多家,对人才的需求多达50余万人,专业人才供给却明显不足。一项调查显示,在上海服装行业从业人员中,拥有专业学历证书,从事服装设计、制版工艺的专业技术人员仅占4%,大多在职人员专业度不够。一方面,服装企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另一方面,求职者缺乏必需的专业技能。
在众多服装类招聘职位中,服装设计师的需求量最大,同时也是市场供应最为不足的专业人才。很多企业在上海招聘困难,不得不远赴北京、深圳、大连等地区招聘。此外,国际品牌往往以设计师为中心,需要设计师熟悉生产工艺流程,在审美意识、把握流行趋势等方面也有相当高的要求。目前,市场需要的设计师大多要求接受过专业本科教育,有2至3年设计经验,有较高的时尚品位,对面料、纱线材质特性及廓型工艺有较深的理解,并且熟悉国际时装流行趋势,能独立完成设计任务,并会使用各种服装设计软件。
目前,全国已有不少院校开设了服装设计专业,但是国内大学的服装设计及营销类专业教育还比较落后。当然,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缺乏经验。英才网联就业指导专家介绍,毕业生想要进入这一行,可以先在服装生产与销售企业从事服装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服装理论研究及宣传评论等方面的工作,积累经验。另外,一些原本从事首饰、内衣、鞋类、眼镜等零售行业的人才,由于业态模式相似,不乏成功转行的例子。
懂市场的人才更会设计
国内服装企业并不缺乏“流水线”操作的设计师,缺的是懂市场、会经营的拓展型设计人才。
前程无忧职场顾问分析,一些国际服装行业品牌由代理转向自己经营、发展品牌,也给服装行业人才需求带来了变化,企业在招人时,便注重是否有知名品牌公司工作经历,是否接触过更前端、更时尚的品牌,是否有海外或香港地区的工作培训经历等。
依文企业集团首席执行官张挺认为,对于服装行业中专业性很强的职位,如果大学生在实习时就选择一些知名品牌,从店长或者后台支持部门做起,对发展很有好处。
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和实践机会是高校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北京服装学院和新加坡莱佛士学院集团共同创立的北京服装学院—莱佛士国际学院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到位。据该校教师陈贺勇介绍,学校会组织学员们进行真正的实践,参与企业的各种设计以及各种大赛,让学员们在实践中赢得自信和实战经验。比如,组织学生们为希尔顿大酒店员工设计服装,这些设计还在北京旅游协会制服大赛半决赛中胜出,顺利进入总决赛。让服装专业的学生组织商场服装促销活动,从雇用模特、化妆、道具到寻找赞助,直至完成演出的整个流程都由学生们自己完成。
“只有懂得市场需求,与市场各环节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才能设计出有销量的服装。”业内人士称。
高端管理人才缺乏
参与招聘的服装企业中,有一半以上需要有经验的人才,然而,近两年服装零售业快速发展,本土化零售管理人才填补不了缺口,再加上培训机会、发展机制的不完善,出现了这方面的人才断层。
前程无忧职场顾问王剑认为,以服装零售管理人才为例,必须要具备选店能力、销售能力、分析能力、培训店员的能力、服装物品的摆放能力等一系列综合能力;要有管辖全国几十家乃至几百家店铺的能力;能准确地把握和分析流行趋势等。但是,“这方面的人才很难找。”
再者,高端管理人才在市场上似乎比较难见到,往往被猎头公司所掌握。有专业背景,比如服装设计背景,然后慢慢走上管理岗位,从事设计总监、市场总监之类的人才非常缺乏。这类人才也是猎头公司紧盯的目标客户。
当然,也有部分企业希望培养自己的管理人才。在这里,他们提醒应届毕业生,只有坚持一年以上,才会逐渐对公司和品牌产生认同感,对自己的前途通常也有一个长远的打算,不要短视,盲目地跟风跳槽。“短时跳槽”会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伤害。一些企业希望,高校除了相关知识技艺的传授外,也能加强学生从业道德和素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