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活动,不打折”,“不可以打折了”、“我们实价销售”……自从“五一”小长假结束后,上海各大商场已经连续几个周末没有迎来打折了。以往这个时候,不要说换季的春装早就挂上了“五折”乃至更低的折扣标签,哪怕是刚刚上市的夏装,也普遍有八九折左右的优惠;而从周五至周日这样的休息日,很多商场还会有短期的主题让利促销,推出“满200减100”、“满300减150”等活动。
记者连续几周走访市场发现,如今商场对“打折”、“特价”等字眼讳莫如深,大部分商场内都找不到促销标牌。很多营业员坦言,前段时间有关部门查处了几起“促销价高于原价”的行为,为了避免违规,他们只能全面实行实价销售。然而,面对部分服饰商品上“野豁豁”的标价,没有了折扣的实价让消费者有点吃不消,一些店铺也因价格过高而门可罗雀。从这点看,“不打折”呼唤新的定价机制。
部分品牌调低售价
并非所有的品牌都能在“不打折”中死扛高昂的价格。“不调低价格卖不动”,南京东路某商场一饰品专柜的营业员说。该品牌的产品如今全部在老标签上贴了新标签,价格为老标签的一半。营业员坦言,自从商场推出实价销售后,厂方就调整了定价,“以前我们长期参加商场的促销活动,有时是‘满300减150’,有时是‘满200送200’,其实差不多就是对折的价格。现在不搞促销了,索性调整标价牌,不然价格太高,谁来买?”这位营业员还透露,被查处的商场的生意受到了很大影响,别的商场担心步其后尘,所以迅速调整了营销方式,取消所有的折扣和促销活动。
由于不少商品出厂时还是“折扣满天飞”的情况,所以出厂价中“水分”不少:在当季的夏装中,连衣裙的标价达到六七百元一条、T恤为每件四五百元、一双凉鞋也要六七百元。很多消费者对着标价牌直呼“太贵”,一些营业员也坦言,自从没了促销,“东西很难卖”。
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产品开始调低售价,其中鞋类商品最明显。在西藏中路上的一家商场内,原本贴在春鞋上的厂方自制原价标签全部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商场统一配置的蓝色实价价格标签,此前开价普遍在500元以上的产品如今约三四百元。营业员反复和记者说,这个是“实价”,不是“打折价”。
同品牌同款式价格却不同的现象也出现在市场上,部分产品在不同商场的实价出现了几十元的差距。有营业员解释说,以前,即使同品牌同款式产品的出厂价相同,但在每家商场参加的促销活动不一样,所以最后的实际成交价也有差别;现在实行“实价销售”后,实价由商场方面与品牌自行约定,自然会不一样,“不然怎么说买东西要货比三家呢?”
在监管部门对“虚假打折”的严打和曝光之下,商场开始回归实价销售的“老路”。但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也希望新的“实价销售”能比以往有所进步。例如,原先不同商场内的同品牌同款式商品的出厂价是一致的,现在却因商场与品牌的自行约定导致曾受消费者欢迎的“统一价”出现了松动。在业内人士看来,生产厂家仍旧可以在商场内实行统一的实价销售,至于不同商场的差距,则可通过商场与品牌间的盈利分成来实现。这样,实价销售能带给消费者更加明了的消费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