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霸气十足的直营销售模式庇护下,绝大多数奢侈品明明印着“MadeinChina”的标签,到国外转个身“回国”之后就能卖个好价钱。自2008年年初,奢侈品品牌终于揭开伪善的面具,由万宝龙掀起一股收回代理权之风潮,直至今日愈刮愈烈。在这股近乎于疯狂的“收权潮”背后,奢侈品品牌重整在华战略的急迫性和掌控中国市场的野心暴露无遗。
过河拆桥甩手单干
为了牢牢把握市场掌控权,奢侈品品牌迫切地想甩掉中国代理商。“奢侈品品牌往往都会先寻找代理商开路,在市场规模成形之后收回代理经销权。”一位国际品牌经销商曾表示。目前,在中国大陆设置直营店的国际顶级品牌高达数十家。
20年前,在中国奢侈品市场刚起步时,普通居民月均收入仅数百元,难以支撑动辄上万元的奢侈品消费。不过,中国消费市场具备潜力,又让奢侈品牌不忍放弃。为规避风险又不错失机会,不少奢侈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初,采取代理模式,因为本土代理商更熟悉中国国情,代理商也拥有较丰富的人脉资源和渠道优势。而随着中国市场这块巨大“蛋糕”的吸引力在不断释放,品牌对市场的摸底已经到了尾声,这就是为什么众多品牌要踢掉代理商的原因。
资料显示,2008年1月,万宝龙与上海国瑞信钟表有限公司在合作5年之后,宣布收回上海国瑞信钟表有限公司的代理权,为此双方甚至走上了法庭;2008年3月,进入中国市场30年的法国梦特娇公司开始收回产品的代理权,并于2007年在广州设立中国总部,对内地业务进行直接管理;2008年9月美国品牌蔻驰从代理商俊思集团手中收回中国区零售业务;同月历峰集团旗下品牌Chloé宣布由香港代理商I.T集团代理经营的店铺只剩苏州1家;2010年7月17日,英国最大的奢侈品零售商巴宝莉(Byrberry)集团公司宣布,收购其特许经营伙伴KwokHangHoldings位于中国大陆地区的巴宝莉特许经营店;2011年3月1日,美国品牌唐美·希绯对外宣布提前结束在中国内地的代理合作。
Burberry品牌总监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收回代理权将使品牌保持形象,这有助于Burberry迅速拓展市场。事实上,奢侈品品牌这种被业内称为“过河拆桥”的做法,无形中使品牌厂商完全掌控了奢侈品在中国的定价权。以往代理销售形式中,代理商根据不同城市的消费水平、不同商场收取费用不同,定价有所差别,而奢侈品直营则会保证价格的一致。
潜规则撑腰不贵都难
多数奢侈品牌之所以在踢掉代理商之后仍旧能频繁开店,销路平坦,这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潜规则”的保护。据了解,在国内二三线城市的开店还能享受“潜规则”带来的补贴待遇。
一楼绝佳的180度街景位置、首次进场免3年至5年租金、补贴店面装修费、代垫首批货物的铺货费,甚至承诺每月单店销量,这是目前许多试图提升档次的商场给一线国际品牌的待遇。据介绍,中国目前80%的二三线城市商业地产为提高自身的国际化品质和区域价值,在吸收大牌入驻时都是“请”而不是“招”,不但在两三年内对奢侈品牌免去场租,而且还补贴“装修费”与“管理费”,甚至主动倒贴“出场费”,少则数百万,多则数千万。
业内人士分析,随着奢侈品牌纷纷在华收回代理权,布厂开店,全球奢侈品牌在华拓展已经进入主动增长时代。不少本土品牌负责人呼吁,政府、商场以及商业街区有责任为本土品牌和“中国创造”提供更多展示空间,而不是以国内品牌的高租金、高扣点来补贴国际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