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保暖内衣的纤维含量作为其质量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纤维含量的种类和多少直接影响到整个内衣的性能和销售价格,所以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十分关注。但是生产厂家经常发现针织保暖内衣的最初设计投料的纤维含量与纺织检测机构实际测出的纤维含量存在一些差异,本文结合具体产品对针织保暖内衣纤维含量检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1氨纶产品定量分析偏差问题
氨纶在保暖内衣的应用中十分广泛,它可以赋予保暖内衣更好的穿着性和舒适性,达到美体塑形和保暖功能于一体。在对含有氨纶的保暖内衣进行检测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检测方法测定的氨纶含量差异很大,由此引起的纠纷时有发生。
常用于检测氨纶产品纤维含量的方法有拆分法和化学法。
两种检测方法得出的氨纶含量与氨纶含量真值之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偏差的大小取决于非纤维物质的含量,故在氨纶产品的检测中如能去除非纤维物质将会大大提高检测的准确性。但是在实际检测中,我们通常不对试样进行预处理。所以对于同一氨纶产品采用拆分法和化学溶解法得到的氨纶含量是不同的,一般化学溶解法得出的氨纶含量要高于拆分法得出的氨纶含量,这是因为化学溶解法中氨纶含量包括了非纤维物质的含量。但是对于带有涂层的氨纶产品,由于涂层在化学试剂中溶解性不同,所以非纤维物质的含量也就有所变化,此时的氨纶含量,拆分法和化学溶解法的氨纶含量高低没有固定的规律,要视涂层的具体情况而定。或者去除涂层然后再进行氨纶含量的检测,这样可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2针织保暖内衣的拆分分层问题
现在江阴生产的针织保暖内衣全为三层保暖结构,但是由于经过染整加工等后处理工序,使得部分保暖内衣不能按照原来的织造工艺拆分成三层进行含量检测。其主要原因就是氨纶经过染整加工之后,性能发生改变,粘结在一起不能独立拆分出来,使得中间层与表里层不能分离,也就无法进行三层拆分。遇到这种情况,就只能对未经过染整加工的坯布进行拆分,从而进行三层含量的检测。
3纤维含量损失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针织保暖内衣的原料越来越丰富,功能性的纤维不断的被应用到保暖内衣上,赋予其舒适、保暖透气、抗菌保健的功能。但是由于新型纤维种类多,后续染整加工技术不能与每种纤维都达到最佳的匹配度,这样使得成品保暖内衣的功能性纤维含量有所减少,达不到预期设计的指标。为了达到原先的设计值,那就必须在投料时将纤维损耗考虑进去,从而使得成品内衣的纤维含量符合设计要求。但这样就使得针织保暖内衣的生产成本有所上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急需提高针织保暖内衣的染整加工技术,尽量降低纤维损耗。
以羊毛针织保暖内衣的含量为例进行解析。表层纤维为全棉,中间层纤维为羊毛和涤纶混纺纱,投料时纱线配比为10/90,里层纤维为全涤。对成品进行检测时得出的含量为:表层全棉,中间层羊毛5%,涤纶94%;里层全涤。由此可见,从设计到成品针织保暖内衣的中间层含量发生较大变化,下面从织造和染整加工等工序来分析纤维含量的设计值与检测值之间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