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报道,某地工商分局隔壁开着一家外贸服装店,卖的全是阿迪、耐克、彪马等品牌服饰,一律30元一件,顾客盈门。某媒体感觉这里的服装有山寨嫌疑,就向工商局反映,得到的答复是:外贸服装店当然经营的是国外品牌了,这家店里的东西应该是国内厂家的代工产品,尾货或者跟单货吧。
要是在山寨与代工、尾货或者跟单之间划上等号,这家店“应该”就没有任何问题了。不过,国外品牌“应该”不会这么看,因为“30元”的价格太自虐了,赔本不说,丢不起那个人啊!
事情似乎很复杂,第一个要搞清楚什么是“外贸服装”。顾名思义,外贸服装是面向国外市场的服装,它们大都是由国内服装生产企业根据国外来料来样或国外来样、国内选料加工而成,然后发货给国外客户的。
既然是面对国外市场,外贸服装怎么在国内市场也到处开花呢?这个问题涉及几种情况。首先,为了防止因质量问题而造成的件额不足,厂家常常同时也是偷偷地比订货数量多生产出几件。要知道,在国外品牌这些大客户面前,国内代工企业是没有什么发言权的,服装的面料、款型以及辅料全由国外品牌提供,而且多少料出多少衣服,都是事先计算好了的,出现不合格产品,要记在国内加工厂家账上,所以这些厂家只好从不到3%的“计划报废物资”中抠出一点,偷偷加工几件成衣。按行内的说法,多出的这几件叫“原单货”,也有叫“余单货”、“尾单货”的,它们跟拿到国外市场及国内专卖店里出售的货品一样,都是血统纯正的“真货”,唯一的区别只在于,名分上只能算是“私生子”或“庶出”。
这种纯粹的“原单货”少之又少,能够碰到算是运气。还有一种“原单货”,虽然血统没问题,但由于老子认为它们有“残疾”而与之断绝了关系——即人们通常说的“出口转内销”产品。这类被国外品牌拒收的产品一般并没有什么严重问题,最常见的是所谓“颜色差异”,与外商要求不一致,但总体质量仍然能够保证。另外,代工厂家有时还会用原版面料搭配一批国内辅料,凑合出原来款式的产品,这叫“跟单货”;而采用国内类似面料依照原款式样生产的服装,就叫“追单货”。两者虽然做工略显马虎,细节差了点儿,但毕竟与正品有一样的款型或面料,血统上或“表”或“堂”,总算是亲戚。
当然,上述3种货都是没有品牌商提供的商标等内容的,而且不允许拿到市场销售,但国内厂家却不愿承受损失,就偷偷加上假冒的商标和标签,让它们进入“内销”市场了。原因很简单,在消费者看来,这些“外贸货”的款式设计代表了欧美日韩市场的流行时尚,比国内要超前很多,而且它们的面料很好,做工讲究,最重要的是,它们都是知名大品牌,价格却便宜了一大截。
在市场需求和利润的刺激下,“仿单货”也就偷偷地出现了。国内一些服装小厂眼红“原厂三兄弟”借“外贸”之名之便大肆赚钱而没人管,也自制一个“出口转内销”的马甲,穿在身上招摇撞骗了。它们的东西只能是模仿别人,所以叫“仿单货”,说白了就是完全假冒的产品。这类服装除了大体相似的款型,面料、辅料、做工等都很差,价格也非常低。它们的拙劣是一眼都能够看出来的,但极低价格撑着个“名牌”,这对一些消费者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