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翼轸,男士打理手册《品味·男》作者,主张“护肤不是娱乐,是技术活”。
张翼轸
“最近有什么护肤品推荐?”时不时有朋友问类似问题。
“可以考虑用某品牌几十元一瓶的温和洗面奶配合×××、×××这些品牌的面霜”,这是我最近的常用回答。这里涉及的品牌,都是那些一瓶面霜至少两三千元的奢侈护肤品品牌。
推荐这么贵的品牌,绝不是因为我是“大牌高价至上”路线的拥趸,而更多的是一种护肤品的消费思路。
隔三岔五来问有什么好护肤品推荐的那些朋友,多多少少其实已经有点购物综合征了。对她们而言,护肤品不是用来护肤的,而是用来满足购物欲望的。所以往往是因为收入尚可,两三百元的护肤品买了一瓶又一瓶。但是,对普通工薪族,动辄两三千元的面霜,买起来就没那么轻松了,自然需要反复斟酌,买起来更不可能一瓶接一瓶、用了一些就打入冷宫了。显然,买高价护肤品,可以遏制非理性的护肤品购物欲望。
与此同时,受那些护肤理念的影响,这些朋友往往是这个霜那个蜜一天要往脸上抹的护肤品就要七八种,至于这些产品互相之间是否会抵消或者影响,她们是不管的。而若将这七八种三五百元的护肤品换做一瓶两三千元的护肤品,实际开销并无大变化,但是却可以将护肤大大简化,降低皮肤的负担,这同样是一件好事。
第三个理由,则是基于保守护肤的理念。两三千元的护肤品是不是真的有神效?我是不信的,至少绝不可能是两三百元护肤品十倍的功效。护肤品终究是护肤品,受可用成分的限制,其功效是有限的,否则还要皮肤科医生和整形医生做什么。而从身边一些用过这些高价护肤品的朋友反馈来看,有效无效的反馈都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却依然向其他朋友推荐这些大品牌,其实还是基于防守性的理由。护肤品基质对皮肤的负面作用,这是近年越来越受重视的一个问题——护肤品功效下降甚至过敏,其是罪魁祸首。而高价护肤品,由于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在基质的品质控制上有更大的余地,所以即使正面功效有限,但至少负面影响可以被大大压制,对于使用护肤品已成习惯的消费者而言,“避免伤害”也成了一种护肤手法。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在选购护肤品上,一样可以尝试遵循这样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