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的标准使标准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不同的侧重点形成了不同的标准体系,标准的差异导致了产品的品质差异,也促成了利益的分配。随着全球纺织行业的发展,现有标准格局将会逐渐改革,标准之间也会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
国内外标准的侧重点不同
纺织标准一般分为基础标准、方法标准和产品标准三大类。基础标准包括纺织品及纺织制品的有关名词术语、图形、符号、代号及通用法则等;方法标准涉及纺织原材料及纺织品物理机械性能、织物结构、化学组成及有关技术指标的分析试验方法;产品标准规定了纺织产品的型号、尺寸、技术规格及性能要求等参数。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最终为产品标准服务,每一个产品标准都需要相应的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来支持。
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检测中心主任伏广伟介绍,目前国际上对产品标准有两种分类方法:
一类以欧美国家为代表,根据产品的最终用途来制订标准,建立相应的考核指标,不考虑产品的原料成分和工艺差异,考核项目更接近实际应用,质量指标也更为严格,从而保证服用织物在穿着和多次洗涤后更能保持良好的服用性能,如耐磨、缝线滑移、耐光色牢度等。ASTM产品标准的分类目前被认为较合理,包括男式成人及儿童衬衣用机织织物性能规格,男套装、运动夹克、便装裤子用针织物性能规格,女子罩衫及外衣用针织物规格等。此类标准的特点是标准与产品同时存在。
另一类是以我国为代表的标准,我国的产品标准按原料、组织结构、加工工艺等分类。比如精梳棉涤混纺印染布的色牢度指标根据染料来划分,而拉伸强力和缩水率根据纤维组分的不同来规定,其中强力值及缩水率的要求比国际水平高。随着各种新型纤维的出现,我国以原料进行分类的纺织品标准越来越不适应需求,再加上我国产品标准指标相对落后,原料、半成品和成品标准衔接不够,现行标准不能满足产品质量和市场变化的要求。
据上海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消费品纺织部总经理王建平介绍,国内标准注重产品标准;而国外标准更关注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国外产品标准比较少,只有一些涉及产品安全性的强制性标准,比如阻燃性。国外多以合同标准为主,也称贸易标准,就是买卖双方在贸易合同中商定的标准。我国现行纺织品标准主要还是借鉴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相对而言,国内标准数量很多,但是体系欠完善。比如,针织品有一套标准,运动服也有一套标准,同样生产一套针织运动服,在选择适用标准的时候,就会出现“撞车”现象。
伏广伟也表示,我国的产品标准总是滞后于产品发展速度。而标准应该对产品开发具有指导意义,为行业服务,如果等新产品出来再定标准,纺织行业将永远不能阔步前进。如果国内标准与国外市场不能完全相适应和连接,可能会出现国家标准合格,进入国外市场却不合格的现象,阻碍我国纺织品出口。这也就使得标准化工作的跟进显得更加紧迫。
标准改革将走向何处
“在国际上,我们没有说了算的硬标准,也使我国纺织品贸易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伏广伟说。如何打破国外标准形成的技术壁垒,并制订在国际上有权威性的标准,以及如何根据我国特色制订独有的领先标准,如丝绸领域的标准,这些都有待于我国纺织行业标准化工作的进一步探索,如果取得新的突破,对行业具有重大意义。
王建平认为,从长远看来,我国纺织品标准也将以贸易标准为主。一方面,贸易标准符合国际惯例,可以使我国标准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贸易标准可以让纺织品更加充分地体现产品的个性化。他说,我国有关规定明确指出,企业生产的新产品必须符合相关产品标准才能进入市场流通。假如某企业有这样的新产品并且需要制订企业标准才能进入市场,当这个过程完成的时候,产品可能已经错过了时机,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盈利,也制约了产品的个性化发展。
王建平还建议,目前有些国家标准已经超过了5年的修订时限,但是没有修订,这就需要加快进度,同时有些不符合现状的标准也要及时废止。
据伏广伟透露,作为中国第一家第三方纺织权威商业检验机构,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检测网络正在制订一套新的商业标准,目的在于补充目前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这套标准将借鉴AATCC等国际主流标准,统一检测手段和方法,建立完善的体系。
据了解,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检测网络目前拥有11家检测中心,服务于国内外纺织企业,通过统一的检测手段,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检测体系。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检测网络的发展为制、修订新标准提供条件,统一检测手段,开拓检测市场,也是标准走向完善,加快行业与国际接轨的必要基础工作。
伏广伟认为,目前国家标准的国际化程度仍然太低,制订统一的商业标准符合国家和行业的需要,能够保护企业的利益。而制订详细、灵活的商业标准,可防止产品的低水平重复,保护消费者利益,是努力将我国的纺织品标准体系与国际先进标准体系接轨所进行的重要举措。其中,引导企业参与新标准的制订、修订、发布等环节是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在新标准的制订过程中,吸收企业回馈的信息和意见,使标准更具有适用性;另一方面,企业参与标准制订后,产品可直接达到合格标准。对于这一点,王建平表示,参与制订标准对企业很有利,但是要避免标准成为个别企业实现“市场垄断”的工具。
“标准的制订、发布、推行是一个各方面共同努力的长期工程,行业标准的制订还要建立在规范的检测标准之上。”伏广伟补充说。